第九届教育创新教育年会——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从9月开始就断断续续通过各种文章和小伙伴们的分享中,就像是慢慢揭开一层又一层的面纱一样越来越清晰。在我眼里,创新年会已经成了业内的一道很有品质的论坛,是众多学校一线老师研讨的天花板(高校专家的分享除外),这是风向标,也是实践力反思力的一个最佳训练通道,当然也就最接地气。
在我的脑海中山就是高高大大的,笔直的坚挺在某一地方,有的山我们一眼万不到头,要想到山顶必须付出很大的勇气和耐力去经历一些什么最终能不能到达山顶谁也不敢说,因为在登山的过程中遇到点什么那就不好说了。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内心都有一个想象的山,羡慕的山,但是从未想过如果我换一种姿态去看山,这个山就会在我们眼中是另一种感觉。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在开幕式上一个小小孩童稚嫩的声音,让我的心中至今难以忘怀,也许是感叹于小小年纪竟有此等意识,也是是感叹祖国的花朵似乎比我们小时候开的更高更盛。我们要转变我们自己的思维,等风来、等山来,不如我们自己追风去,考山去。
随着几天各地老师的主题分享让我知道了学校可以有的新的环境、新的样态,我们要破空间的墙,也在破思维的墙;知道了以前的山在别处,现在的山在心里;知道了无围墙学校,无边界课程的样子。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于洁老师的《在友善的氛围中共同成长》一讲中,让我从另一个思维思考“山”,山不一定都是威武庞大的,也可以是山上的一根小草、一个裂缝。
于洁老师通过教室这一个小小的媒介打造了零食箱、爱心雨衣、口罩站、午休小毯子、共写一本日记、任课老师夸夸你、小伙伴帮帮你、满分纸、盲袋……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于老师做不到的,一点一滴的举动让这个班级温暖留恋的气息。我在想这样的用心孩子难道不喜欢吗?家长难道感受不到老师的用心吗?是我,我也喜欢在这样的班集体中生活。
让我开心的是在我的教学生活中我也会常常反思:如果是我我希望我的老师是什么样,班级是什么样。
比如这样的一个(小圆圈)的故事,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从上幼儿园就每天要抱着自己的娃娃“小圆圈”,刚开始小圆圈要片刻不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小女孩聊一聊这个小圆圈。原来是因为小圆圈身上有妈妈的味道,小圆圈在身边就像是妈妈在身边一样。
随着关系的拉近,有一天小女孩拿着小圆圈说想让小圆圈身上多一朵花,经过小女孩同意我拿起针开始在小圆圈的衣服上穿梭着(第一次用针线的我心中十分忐忑),几分钟后我觉得“很丑”的小花出来了个小女孩莫名的兴奋起来,紧接着我送上一只小蜜蜂给小女孩,可以邀请妈妈把小蜜蜂添上去,这样不到4分钟的见面结束了,小女孩也从我的班级升走了。在上周的一次视频中,小女孩依然记得上面的小花,还给我展示小蜜蜂就在花朵上面采蜜,我想这个温暖会在小女孩心中留下一阵子。班级友善的环境,老师的关爱让小女孩心中的戒备放下,尊重孩子的需求去接纳她,给到孩子个体的关爱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妙不可言。
除此之外还有教室里的奖励墙、积分兑换、你的鞋子我来守护、你的悲伤我来接、我来讲故事。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们和于老师一样都在靠近属于我们自己心中的山。
一点一滴皆用心,一角一落皆是山。我们首先要看见山,比如离我们最近的教室;沿着我们上山的地方去筑路,比如打造温馨的教室,搭建舞台,让孩子自信起来;沿途的风景困难要自我加油鼓励,比如在做某一件事情遇到困难的时候静下心来总会有出路;最后我们将登上山顶收获我们的果实,比如收获家长的高度肯定,孩子们的高度喜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山,无论何时何地哪个年龄,都可以张开翅膀,像鸟一样,飞向它!
一个人或许一辈子不会登山,但是心中却要有一座山,那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它会促使你不断地向前奔进,向上攀登,一抬头就看到胜利就在眼前,它会给你希望,让你知道,这世上没有攀不了的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