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定简单地生活》是上个月读完的一本书,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本与「极简主义」和「断舍离」相关的书,它并不是一本教人如何「断舍离」的收纳整理术,而是一本可以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值得一读。
内容简介
这本书将「极简主义」定义为:将个人物品数量减至最低,以及为了重要的事物减少其它事物的行为。全书共 5 章内容,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极简主义」生活相关的内容及思考。第 1 章: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极简主义者?
第 2 章:深入探讨「物品」对于一个人的意义。
第 3 章:介绍各种减物观念、技巧和方法。
第 4 章:极简主义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 5 章:极简主义生活带来的改变让人感到幸福。
极简生活的好处
你可以在现实中成为真正的极简主义者。如果现在的条件还不足以让你成为真正意义的极简主义者,比如家人不太赞同你丢弃家中的物品,那么你至少可以成为心理层面的极简主义者,不再购买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不再囤积大量物资等。一旦你成为无论是真正意义的极简主义者还是心理层面的极简主义者,你都会发现极简生活会有诸多好处。NO. 1 拥有更多的时间
极简生活可以有效减少我们的购物时间和做家务的时间,让我们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NO. 2 享受更好的生活
极简生活让我们有更整洁的生活环境,这样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关注自己、取悦自己,让自己更自信。
NO. 3 获得解放、感受自由
极简生活把我们从物欲横流的嘈杂中解放出来,无须再花费无谓的金钱,让我们有更优越的物质条件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NO. 4 不再与他人比较
极简生活让我们丢掉那些为了满足虚荣心所拥有的物品,同时也摒弃掉害怕别人眼光的恐惧以及无谓的自尊,活出属于自己的信念。
NO. 5 成为行动派
当有了充裕的时间,我们可以去实现梦想以久却无暇实现的计划:学一门梦想中的技能 - 潜水、跳伞、烘焙、咖啡、摄影、手绘、外语,见一见久未谋面的老朋友,一起去户外登山、徒步,考取各种执业证书,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NO. 6 更专注、更幸福
极简主义可以让我们排除更多的杂念,专注于那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而这种高度专注可以让人进入「心流」状态,从而产生幸福感。(当你专注于某件事情达到忘却时间、忘却自我的状态时,即进入了「心流」状态。感觉到「心流」时,能够累积更多的幸福感。)
读书感悟
感悟一: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个人生来都是极简主义者,因为人生来一无所有。人的价值并不体现在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数量上。物质只能带给我们稍纵即逝的满足感,而那些不必要的杂物会从我们身上夺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其实是用自己的自由换取那些不必要的杂物。
感悟二:习惯是毒药
每个人都会经历「渴望→实现→习惯→厌倦」这样的恶性循环。起初,我们只是对某个物品产生极度的渴望,拼命努力得到它;等到愿望实现后,便慢慢进入理所当然的「习惯」阶段,最终我们对曾经极度渴望的物品的态度将走向「厌倦」。也许是因为这物品其实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发现了新的目标、新的猎物,好奇心和占有欲驱使我们继续追逐尚未得到的新事物。我们只有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才能获得真正的使用和支配物品,而不是为物所役。
感悟三:物品不是体现自我价值的合适途径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那么,我们要如何实现自我价值,通过我们所拥有的物品吗?也许这是最容易让人产生实现自我价值错觉的方式。我们的确可以通过物品来表达心境,但如果因此而被物品所控制,单纯地追求这种外在的驱动,必然会适得其反。如若到了这种程度,那物品不仅无法实现自我价值,反而会伤害自我价值。
感悟四:喜欢不一定要拥有
喜欢的物品不代表一定要拥有它,拥有很少的物品与喜欢物品之间并不矛盾。「想要」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极简主义者可以明确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拥有物品不代表成功,没有也不代表失败。
感悟五:每个人都是「平凡人」
当我们可以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人、事、物的时候,当我们不再以他人所拥有的物品来评判对方的时候,我们便不会再有自卑和自傲。对于那些拥有财富、才华的人,我们不会再心怀嫉恨;对于那些物欲淡薄甚至家徒四壁的人也不会再有藐视和鄙夷。
感悟六:独立思考、忠于自己
奉行极简主义,让我们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再为了迎合别人的话题去关注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领域。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消化理解我们所接收的新知识,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学会独立思考,不再人云亦云、道听途说,更相信自己内心涌现出来的想法。
感悟七:为了专注更重要的事而减少物品
极简主义并没有标准答案,减物本身并不是目的。减少物品之后,优先考虑「重要的事」才是目的。因此,如果家中有很多东西,而且家人并不同意丢弃太多物品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极简主义,那么只要不被物品所累,不会占用过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维持现状即可。让自己从现在起坚持 one in one out 原则(买一件新物,减少一件旧物),不再购入不需要的物品,不再花时间去反复整理和收纳物品。
解惑 & 自省
困惑一:
如果舍弃了一件物品后,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舍弃的物品还能用上,我到底该不该在最初丢弃这件物品?
→ 作者解惑:
未来有一天可能用到的东西,只要等时候到了再拥有即可。若舍弃之后觉得不方便,或发现原来那都是自己需要的东西,到时候再买回来就可以了。
自省:
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总是执着于买各种杯子、文具,是源自小时候的需求未被满足。等到自己有购买能力的时候,就开始疯狂填补年少时的心里缺失。所以,我告诉自己:当我拥有越多,我就越无法珍惜陆续增加的每一样东西,意识也会变得混乱,永远也得不到满足。而减少物品,并不会降低满足感。
困惑二:
2018 年决定裸辞时,做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最终还是选择辞职。虽然心中没有那么踏实,但内心的声音告诉我需要走出去,去体验不同的人生。同时,却一直面临着将来有一天失业了、没孤独终老怎么办的困扰。
→ 作者解惑:
与其不做后悔,我选择做了后悔。尝试某件事情不幸失败,最后「后悔做了那件事」,与没有付出行动「后悔自己没有做那件事」相比,后者更能留下深刻印象。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指的是「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因为害怕,不敢挑战,比挑战失败更让人后悔。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做了即是胜利」。
我的确可能失业,也可能孤独终老。但现在我清楚地知道,等我面临失业或孤独终老的时候再烦恼即可。爱因斯坦说:为什么要责备自己?反正到时候一定会有人跳出来指正,现在就算了吧!没错,到时候再自责就可以了。
自省:
2020 计划我也不知道执行到最后会是怎样的结果。但是我知道,如果那只是个计划,我不去执行,我将永远也看不到我想要的结果。所以,我告诉自己:focus on my destination,坚持不懈、踏踏实实的往前走,即便是走错了路,只要大方向是对的,我们再退回来重走就可以了。人生没有捷径!
个人认为,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作者在书中还给出了很多减物技巧和方法,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于我而言,「极简主义」生活不是单纯的丢东西,我不能否认它的确是以舍弃那些不需要、不必要的物品为前提的,但真正的「极简主义」生活是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双重断舍离。减物后的生活,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幸福的真谛,我想这才是「极简主义」和「断舍离」的本质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