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道德是一种奇特的存在,众多人都会极力宣扬道德,尤其是官员,他们每逢开会,都会以大量篇幅论述仁义道德。
且将自身以及许多人的成功归因于遵循道德,把道德视作人们晋升不可或缺的要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也会随着其身份地位的提升而提高。
反之,倘若一名官员落马,也往往会归咎于道德问题,诸如贪污腐败、聚众淫乱、徇私舞弊等,皆会被认定为不道德之举。
官员们相互攻讦,也均是从道德层面着手,只要能在道德方面将对手诋毁得声名狼藉、一无是处,那么他日后的升迁之路或许就会就此阻断。
而古代任何一位王者欲要崛起,都会发布一些檄文,首先都会极力抬高自身,而后再寻诸多理由贬低对手,最好将对手描述得一无是处、人神共愤。
然而,我们仔细思考便不难察觉,这些对自身的溢美之词,归结起来便是自身道德崇高,对对手的抹黑总结起来便是对手道德败坏。
也就是说,所有的问题最终皆会归结于道德问题,道德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关键标准!成功是由于道德水准高超,失败则是道德沦丧,可是我们审慎思考就不难发现,成功之人果真皆是因为道德高尚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
例如汉高祖刘邦,他对待儒生甚是傲慢,甚至直接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在彭城之战被项羽追击,为了逃跑的更快,竟然直接将自己的亲生儿女推下车(汉王急,推堕二子车下)。
并且在荥阳与项羽对峙之时,项羽要煮刘邦的老爹,刘邦更是说出了那句“倘若要烹杀你爹,分给我一碗汤喝!”(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极度残酷无情的话。
可见刘邦此人全然不将仁义道德那一套放在眼里,甚至将仁义道德狠狠地踩在脚下,于他而言,实用主义方为王道,手段和方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和结果。
他之所以能够将韩信、萧何、张良以及各个诸侯王聚拢在一处,击败项羽,根本不是因为他道德高尚,而是他更洞悉人性,知晓人性是逐利的,给予每个人充足的好处,他人方才会助力自己成功!
再如魏武帝曹操,提及他大家想必都不会陌生,毕竟《三国演义》是我们初中必读的名著,然而真实的曹操与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大不相同,真实的他更为冷酷无情且擅于谋略、精于算计。
他在讨伐各路诸侯时,宣称自己是“救黎民于水火,解苍生于倒悬。”,但他对于自己“救于水火”的黎民,却是极为残酷,各种压迫剥削,令老百姓困苦不堪。
特别是曹操对于兵户的制度堪称残酷至极,他让所有武装与家庭两地分离,如果将士在前线放弃抵抗或者逃跑,那么其后方的家庭就会被全部诛杀!
这种毫无人性的制度,使得当时的许多人都耻于当兵,众多兵士更是坚决不成家、不要孩子,因为生下来的孩子也会和自己一样成为外派士兵,一年难以与家人相见几次,而且不知何时便会脑袋搬家。
曹操便是如此,一面大肆宣扬自己爱护百姓、体恤民力,塑造自身高尚的道德形象,一面却将老百姓剥削得遍体鳞伤,让百姓成为自己的燃料,燃烧他们照亮自己伟大的征程。
对于古代的成功人士而言,仁义道德在更多时候被当作粉饰自身的工具,或者是攻击对手的利器。他们乐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人,然而当自身做出类似的不道德行为时,又会毫不犹豫地为自己辩解。
那么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古代的伟人和官员并非依靠道德走向成功,那他们为何要大肆宣扬道德?直接将真实的成功手段道出不行吗?
这是由于,其一,古代许多人的成功都不很光彩,他们上位的手段颇为黑暗血腥,这些东西是难以见光的,不利于塑造自己为国为民、爱惜民力、贤明仁慈的完美形象。
比如,西汉河平二年,汉宣帝的第四个儿子东平王刘宇来到长安,请求他的侄子汉成帝将宫中所藏诸子百家之书与太史公所写《史记》赐予一份给自己,让自己带回封地慢慢研读。
汉成帝找来舅舅王凤商议此事,而王凤却坚决反对赐书给东平王,理由是“诸子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予”。
大致意思是,诸子百家之书与朝廷宣扬的主流经义、褒奖的圣人行迹背道而驰,《太史公书》记载了战国时期隐秘的纵横家权谋,披露了本朝开国的秘事,此类书籍不能赐予诸侯王。
汉成帝听后深以为然,采纳了舅舅的意见。他告知叔父,“‘五经’乃圣人所制,万事无不尽载”,好好研读朝廷推荐的“五经”即可,那里面记载了天底下所有的事情。
王凤之所以拒绝赐书给刘宇,就是因为国家公开宣扬的价值观和历史脉络,往往并非真实的历史脉络与运行逻辑。所谓的“汉兴之初谋臣奇策”,直白来讲就是夺取天下的真实手段,而真实的手段大多诡谲残酷,根本无法摆上台面。
其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国家宣扬仁义道德更多是为了统治者利益的长久化,用现代话来说是“可持续发展”。历史上的君王除了确保武力的强盛之外,另一项重要的布局便是道德。
因为古代众多老百姓愚昧无知,他们根本看不出社会背后的逻辑,仁义道德恰好能够束缚住他们,让他们依照这些道德规范行事,如此一来,人们就会变得正直老实、不知变通,而这样的人恰恰是政府所需要的。
持续向自己的民众宣扬道德思想的重要性,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讲仁义、守道德,思想上不偏激,将道德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契约,如此便能大大降低统治成本,从而减少不稳定的因素。
同时,也正因仁义道德这些原则为天下人所普遍认可,古代的王朝在精神上才有一套共同的纲领,方可上下一心,实现长治久安,统治者也才能高枕无忧,达成自己世代统治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