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想聊聊我看书的经历,列举一下我看过的那些七七八八的书,也给喜欢看书的小伙伴推荐一些值得阅读的书籍。
首先聊聊我读书的经历,这里我就不能不提一下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她是启蒙我阅读的精神导师。初中之前我是从来都不看书的,也许你们会说初中之前年龄那么小,谁也没有喜欢看书的爱好。其实不然,我说的不看可是澈澈底底的不看,别的小孩子还会翻看那些带有少量文字的画册之类的,而我那时候的我书籍可是一点也没有兴趣。
如果没有遇见我的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到之后的我是如何的热爱阅读以至于必须天天看个半小时才安心的地步,也更无法想想没有书籍的日子是如何的苍白与无力。
也许是我之前很少看书,而老师正好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开启了我读书的兴趣,又或者是我的思想与灵魂阴差阳错的被书所吸引......不管到底怎样琢磨不透而又螺旋着艰难上升兴趣最终还是到达了终点,结果是好的,其他的有何必在意呢。
我曾记得老师让我们每天回家阅读半个小时的时间,当时的我啥也不懂,老师说的话往往也是全盘接受。我还记得那天下午我路过旁边的书店时顺手买了一本封面看着很舒服的薄薄的册子,封面上写着四个大字:青年文摘。仔细回想起来,这可能是我买的第一本书,虽然他很薄,但我们姑且可以把他当成一本书。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篇的文章,记得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文章看不懂,但也总是有那么几篇能碰巧理解个大概。当我看到自己没听过的故事和经历时,我总有一中身心受到冲击的感觉。虽然现在我在读书时已没有小时候的那样的专注与投入,但这种冲击也还会时不时的感受到的,毕竟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平凡的经历有怎能写出一曲美妙的乐章?
我还记得我初中时候读狼图腾的经历,这本书可以算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因为我那天放学回来一直读到半夜1点才不舍的合上书,收回我在草原继续奔跑的故事。我第一次感受到动物是如此的有灵性而人与动物竟可以以如此的羁绊生存在大草原上。这本书着实的不薄,他的厚度与纸张大小足以顶上普通的两本书,可我还是加班加点的三天读完了它,因为我实在不想上课的时候都再想像书中的故事,不想身在课堂而心在草原。
高中时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平凡的故事》和《我与地坛》,前者是以平凡的故事衬托伟大而后者是以散文故事述说人生的思考。这两个类别的书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我吸引与路遥的故事和史铁生的思考,以至于我大学时候把这两个作家出的书看了个遍。时至今日,我仍旧喜爱着他们。
我读的书比较杂,初中的时候读的大多的是文摘、读者、郭敬明和韩寒的小说还有盗墓笔记和一些小故事。当然还有新课标推荐读的小说,四大名著、史记我也简单读了一遍。
到了高中我不在阅读杂志的文章,因为我觉得的不管是文摘、读者还是什么别的杂志已经无法给我带来更多的启发了,那些文章也大多写差不离的内容。所以高中时候我主要读了很多小说和文学作品,比如《红与黑》《羊脂球》《变形记》《把栏杆拍遍》《目送》《文化苦旅》、欧文的作品、莫泊桑作品、雨果的作品、高尔基的作品、等故事文学散文评论等等方面的书。高中这段时间读的书比较局限,文学类居多稍稍带一些历史类的书籍。
上大学后读的比较杂,经济、历史、战争、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我都读过一些。主要是那是后是去书架随便翻看,也不管是什么,看着有兴趣就借回来。我记得我借了三大本厚厚的世界史,读了好长时间才读完,读完之后就没记得什么,但就是记得那段时间对历史感兴趣。那时候还读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和《二战史》等一些近代的大事件,那些残酷的画面和场景现在还都历历在目。
感谢大家看了我这么多的废话,现在我来推荐一些我看过的好书,它们在不同方面促使了我的成长。首先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然后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还有姜戎的《狼图腾》、马克斯苏萨克的《偷书贼》、余华的《活着》和《兄弟》、反乌托邦三部曲、《重返狼群》、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沉默的大多数》、最近异常火爆的某某简史三部曲、毛姆的各种小说、瓦尔登湖。
心理学有关的的《乌合之众》,哲学启蒙的《苏菲的世界》,经济学简单易懂的《经济学的原理》,管理学有关的《管理十戒》等等。
书籍可以让一个人拥有没人没有的经历与成长,预期空想假期时的环游世界,不如赶快拿起一本书放在枕边。当思想的深度超过常人时,我们将可以低头看看高强下边面对黑暗的人,并站起身来在更高的地方仰望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