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
六上《好的故事》 徐国荣 2023.1.9
《好的故事》创作时代背景
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一、导入
1.简介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2.与现代表达不同的词语
读、谈理解、合作读
石油 鞭爆 奔星 伽蓝……
煤油 鞭炮 救星 寺庙……
3.理解难懂的词语
(1)出词语理解
(2)出句子理解
与现在使用不一样的字和标点符号。
自主到文中寻找。
二、理解
1.鲁迅所说的“好的故事”是什么?梦的是什么?写故乡的什么?
师:通过朗读想象,还原鲁迅先生昔日记忆中的水中倒影、梦中所见的画面。
板书:水中的倒影 昔日记忆 梦中所见
2.出“倒影—完整”景物图片
图片由清晰到模糊
(1)树、白鹭、塔、寺庙、夕阳、波纹
(2)问:第一排和第二排的不同之处?
3.学习第5、7自然段
(1)指名读;自由读,带着想象读;指名读检测、自读检测
(2)✨比较:昔日记忆与梦中两幅水中的倒影不同之处?
板书:
(昔日记忆)真实、清晰、光明 (梦中所见)虚幻、模糊、温暖
4.学习第8—12自然段。
师:好的故事写的是梦境所见,为什么要插入昔日记忆中的内容呢,这里有什么用意呢?
(1)自由读、齐读、指读
(2)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板书:
(昔日记忆) 习以为常
(梦中所见) 只能梦见
(3)聚焦关键句
“仿佛……片片。”你读出了鲁迅的什么情感?
“何尝有……我不在小船里了。”你读出了鲁迅的什么心情?
感悟:《好的故事》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文章,因为它的语言表达与现在的表达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徐老师在开课就介绍了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其次又花了大量时间理解难懂的词语,此处帮助学生解决了理解的难点。接着又在进入文本前,出示多种事物的倒影图片,这些图片由清晰到朦胧,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本中出现的事物,更响应了文本中梦境的朦胧的特点。然后学习课文。先出示第5、7两个关键段落,昔日记忆和梦中的倒影,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比较两副画面的不同之处,经过讨论得出昔日记忆与梦中所见两幅画面的特点;最后聚焦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初步理解8-12自然段后,结合“阅读链接”和两个关键句,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鲁迅很难读懂,这篇文章很难读懂。观课间隙,我问了一位正在读鲁迅作品的朋友,“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认为的鲁迅是“他对所处的时代感到绝望,但是他又想以自己发光,照亮更多的年轻人,给未来以希望。”或许,可能!那么身为老师,面对这么难懂的鲁迅和这么难懂的课文,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是任其难而难,还是转换角度理性思考?今年是我第二次上六年级,我记得第一次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是一窍不通,第二次上突然发现读懂了一点。认识一个人需要从多角度,我们见到的大多选入教材中的鲁迅,是严肃的。在互联网的时代,有许多博主对鲁迅的解读,除了我们固有印象中的严肃外,更多的是有趣有品味。因为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有限,怕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我在教学时补充了几件鲁迅生活中的小趣事,拉近了学生与鲁迅的年代距离,让学生明白鲁迅的形象是多面的。
回到本文,我想要完全读懂一篇难文,需要阅历,需要时间,需要精力。一篇成年人都不易读懂的文章,放在小学教材里,合适吗?带着种种疑惑,坚持到观课的尾声,最后王老师的总结发言令人醍醐灌顶。王老师说:“首先单看这篇文章,确实很难,可是我认为放在一个单元里却是合适的。如果所选的文章都非常简单,或许无法激起学生对鲁迅更深入的认识欲望。其次,我们可能对鲁迅的了解是点状的,所以我们很难读懂鲁迅。正因如此,我想编者的意图是想让我们引导更多的学生去读鲁迅的作品,才能去多角度的了解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新课标出来后,我们要去改变,不能再用以往的教学经验想当然……”
报告: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单元建构以六上第八单元为例 薛法根 2023.1.9
✨跟着作者一起来想象,邀请读者一起来想象。
一、突出审美性,锤炼表现力
1.想象是文学性阅读与创作之魂。
2.在经典作品的阅读中见识经典。
3.用形象的语言创造语言的形象。
✨想象——鉴赏(提高审美)——创作
二、凝练大观念,设计任务群
1.凝练大观念
✨注重关联性。
✨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科知识。
大观念:解决复杂问题的专家思维。(追问生活价值)
分析单元课文
2.建好任务群
三、念好三字经,探索新课堂
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积极生长。
一是“读”,成为主动的阅读者。
二是“品”,成为积极的分享者。
三是“创”,有创意的表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