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到总舵担任TF3-1的评审发现大家在做“概念辩析”时很容易出现以下小问题,问题不大并不是原则性问题,不可能挂掉,但真的又很影响整体的逻辑性,所以希望大家引起重视。
为满足技能点要求做“概念辩析”,晋级者心中一般都锁定了2个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A与B,正常情况下B是晋级者要的正确答案。
然后,晋级者在【I】讲解里一上来就先举个N个例子让学习者做判断,“请问这是不是B?”,学习者答“不是”。
这个答案正中下怀,接着晋级者讲解不是的原因,最后给出HOW。
思路没错,别扭的是【提问】。
请问如果有人拿着下面的图片问你“请大家判断一下,这是内地菠萝还是台湾凤梨?”
你能回答出来吗?
由于这2个水果太相近,我想如果没人提前告之它们细小的差别,我们是很难区别出来的。(除非你真懂)
又或者你相像一下,有人拿着一份散装奶粉问你“请问这是羊奶粉,还是骆驼奶粉”(不给你看任何提示标签)你能回答得出来吗?
所以,晋级者类似这样的提问其实是无效的。
因为对这些概念学习者他们不太清楚,似懂非懂,怎么做选择,沉默、发蒙、瞎猜,这才是真实的写照。让人们对于不熟知的事物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很难的。
不过也正因为学习者不清楚才有了你讲解它们的必要。
因此,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在提问前,也就是在阅读拆页后进入【I】讲解,先给出该概念的定义,强调它与另一个相近概念之间的不同点,接着再抛出案例让大家做分辨练习,如果有错再纠偏,通过概念与匹配案例之间的往返,让学习者真的搞懂了易混淆、相近概念的细微差别,这也是做“概念辩析”的意义。
同样,这样做也是符合总-分-总原则的,逻辑更适当。
总,讲概念的要素与定义。
分,案例练习做佐证。
总,再次回到概念做总结。
个人观点,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