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篇》第6)
译文:
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论语.学而篇》第6)
心得:
孔子的偶像是周公,一生以追随周公为已任,但即便如此,他同时也表示“即使一个人的才华卓越有如周公,如果他既骄傲又吝啬,其他部分也就不值得欣赏了。”(《论语.泰伯篇》8.11:如有周公之美,即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矣。)
这里的“美”指的是才华卓越,是人才教育的范畴。周公在这个方面“制礼作乐”,其才华当然是首屈一指。但是即使有了这样的才华,人格出现问题,既骄傲又吝啬,这样的人在孔子眼中是不值一提的。这不由我想起德鲁克的一段话:如果一个人骄傲自满,自以为是,那么不管有多少个博士头衔也不过是一个没有教养的野蛮人。
真是异曲同工。
儒家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人格教育,人才教育和人文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人格教育的关健阶段,试想一位青少年每天只知道读书,他的成绩很好,可是即不孝顺父母,也不尊重长辈,行为乖张,我行我素,不懂得关心他人,交友亦没有自己的原则和边界,这样的孩子即使在短时期内取得了好的成绩,又怎么会长久呢?
一个小孩子在儿童阶段养成的习惯会受用终生,孔子自然也观察到了这样的社会现象,因此才会如此重视,并建议我们设定学习的顺序。年少之时注重品格教育,在家,在外都能与别人相处得当说明懂得尊重人,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说明行为有边界,说话信实代表能对行为负责,懂得了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是学习知识,且不可本末倒置,只顾着人才教育,以为读书就是一切。
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读书的路很长,但人格教育的关键阶段不可忽视,成年人更是如。, 一个人就像一颗大树,我们虽然看不到树根,却可能通过其枝叶繁茂的程度感受到它的深度。人格教育就是那个虽然看不见却可以感受得到的东,。比如在一家企业中有一位管理人员,当TA把注意力刻意只集中在人们的弱点上,而不是人们的长处上;当TA对“谁是正确的”这一问题比“什么是正确的”这一问题更感兴趣,只知道对上司逢迎却不顾自己团队员工的死活;当TA将才智看得比品德更重要,害怕其手下强过自己而拼命的打压;当TA对工作从来不去设定高标准,每天只是敷衍了事时,我们就知道,TA的人格出现了问题,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配坐在管理者的工作岗位上,能力越高甚至可能是破坏力越大,完全是尸位素餐。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德鲁克认为在任命管理者的时候"必须很清楚诚实正直的品格是对管理者的绝对要求,是管理者原来就需具备的特质,不能期待他升上管理职位之后才开始培养这种特质。"(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第149页)
思考:
在孩子教育方面,我是否有舍本逐末的嫌疑?
身为一句管理者,我是否做到了诚实和正直?
彭信之
------------
子曰德鲁克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用走心的文字让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流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