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万维钢精英日课里说了拉克林的“目的论行为主义”。这个观点来自于跟王阳明完全不一样的思想:
王阳明认为:思想很重要,因为思想指导行动;
拉克林认为:应该是只看行动,行动意外的思想并不重要。
拉克林认为,看一个人要看她的行为模式,而不要管他心里在想什么。
目的论行为主义,目的论指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万事皆有目的。而目的论行为主义则是说,决定人们行为模式的,是人的目的。
关于自控
为什么人会对一些诱惑无法抗拒呢?比如戒烟这件事。
王阳明认为:他的心没有练好,他没有真的觉得抽烟对身体有害,所以他无法抵御吸烟的诱惑。
但是拉克林的目的行为主义解释说,吸烟的人之所以无法戒烟,是因为他们追求的其实是一种短期的享受和满足。能坚持下来戒烟的,通常追求的是一种长期的享受和满足,这两个做法都是目的决定了行为模式,谈不上谁对谁错。
那么谈到自控,如果无法克服短期的诱惑,怎么办呢?
王阳明的做法是:找个地方静坐,去反思自己的内心,问一问自己,为什么就真的不相信吸烟是有害身体健康的
但是拉克林则觉得可以慢慢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从小事开始做起,慢慢养成好的习惯之后,就可以克服诱惑,专注长远的目标。
我是非常非常赞成拉克林的行为主义的观点的——研究一个人,不要看他说的,也不要猜他想的,看他做了什么。一个人的内在想法和情感,并不能用来解释这个人的行为。
同理也用于对自身的要求,想要什么,不是说的,是做的,知行合一,重要的是行,而不是知。改变这种执行不合一的,如果纠结内心无效的话,先尝试着培养小的习惯。
对于这两种从心和重行,我觉得对他人用拉克林,对自己两者双管齐下,效果应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