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每个热爱孩子的父母,都希望找到促进孩子智力开发的神器。其实,科学家们早已经找到了,确保可以促进宝宝的智力发育并且可以预防未来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特定的学习问题。这个神器不需要购买,家家都有,更确切地说每个父母都天生自备,也就是说还是免费的。俗话说,“鼻子下面有嘴”,其实这个神器就是:说话。
对你的宝宝说话对大脑发育如此关键,以致于在2001年的Pediatrics杂志(PEDIATRICS杂志是由美国儿科医生学会 AAP,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主办的国际顶级儿科医学杂志)上,当时的AAP主席Steven Berman建议AAP所有成员把这个重要的发现分享给新生儿的父母。这个建议虽然看上去非常普通且简单,对宝宝却是无价的。
02
对宝宝说话是智力发育第一神器。1990年代中期,哲学博士Betty Hart和Todd Risley的研究发现,宝宝出生到3岁累积听到的海量词语对未来的智商有直接的影响。
不管家庭的社会经济情况如何,都是说的越多(利用正向的语调),IQ得分就越高。不管是聊家常,还是读故事,也不管用的是什么语言,所有的讲话都管用。
研究人员对美国家庭又做了深入调研,发现不同家庭在亲子互动上的语言模式确实相差很大,比较下面三个例子:
- 妈妈1:好了,小明,快来吃饭。
- 妈妈2:好了,小雷,到点吃午饭了。猜猜我们今天吃什么?对,我们吃米粉。
- 妈妈3:好了,小梅,到午饭时间了。你饿不饿呀?妈咪饿坏了。我们看看冰箱里还有什么。这是什么?这是桔子。这又是什么?这是米粉。看见那个瓶子上的图片了吧?对的,那是萝卜。
可想而知,从出生开始几年累积下来,小梅和小明接触到的词汇量差距会非常大。
虽然家庭经济状况对智力发育也有一定影响,但是大量说话(利用积极的语调)再加上关心和爱,对智力发育的促进是最大的。
03
讲话可以培养语言学习相关的两种能力:
- 倾听(接收):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在有意识的接收周边人的讲话,早在能说话之前就能明白父母说的话。
- 说话(表达):大部分孩子从第一个生日左右,就可以用单个的词表达他们的意图;到2、3岁,会有更复杂的表达。先有好的接收,才会有好的表达。
他们的听力和词汇量增长的很快,虽然表达要晚很多才能跟上。
婴幼儿要学会说话,大脑必须首先可以解码说话,这个过程包含4个渐进的、互动的步骤:
1、学习语言的韵律属性
对英语来说,是重音落在不同音节的模式;对汉语,至少包含声调。2个月大的婴儿可以区分出不同重音模式的语言,比如英语和日语;然后可以区分同样重读模式的语言,比如英语和荷兰语。到5个月大,就可以区分不同口音的英语,比如美音和英音。同时,婴儿的大脑也在调整来更有针对性的把能力聚焦在母语里面的声音。
2、学习语言里面的词
婴儿大脑统计词语出现的可能性来识别语言里面的模式,这个过程也被称为“词语分割”(words segmentation) 。到婴儿6-12个月,大脑就可以开始区分音节,这让大脑有能力识别词语的边界,比如“你好吗?”,可以区分的时候就是“ 你/好/吗”。
3、学习语言里面的语法
和区分词语里面的音节一样,接下来需要弄明白那些词语经常被组合起来成为固定表达和句子。这也是靠着婴儿大脑的计算能力来识别不同的模式。
4、与此同时,学习词语的含义
从只关注声音到可以听懂词语,如果父母可以经常告诉婴儿周边环境里面的物品或者动作的名称,婴儿就可以开始学习词语的含义。
04
词语帮助婴儿构造他的世界。婴儿会很好奇对出生在这么一个特定的家庭、这么一个特定的地方、拥有一个特定的性别等等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大脑必须快速学习,因为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奇的,有如此多的东西需要知道。
比如婴儿第一次看到一只猫,父母告诉他:“这是一只猫。”。他会对猫很好奇,会仔细研究它,会形成概念并简化为模式(哦,这样四条腿,带毛的东西是’猫’)。下一次在看到猫,还会学习它,但是花的时间就会少一些。经过这样重复的接触,结合听到的句子和对话的上下文,还有声音的语调,大脑就可以总结出来“猫”的含义。
婴儿长到1岁左右,额叶(大脑负责考虑将来和逻辑的区域)上的突触发育很快,这显著提升了学习能力。再加上身体也更加灵巧,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也大大加强,对搞明白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充满渴望。大脑神经元已经准备好,再加上一年以来无数小时的“说话游戏”,大部分孩子都能开始说话,不过能说多少词语差异很大。
说话的多少和说话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智力发育的水平。道理简单,但坚持起来就未必那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