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笔记专为自己和新入职的教师同行阅读,时刻警醒自己!
读管老师的《一线带班》,我不禁感慨管老师的能说、敢说。全书185页,没有精美的图片,全是满满的文字,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全是一个个接地气,用的上的小妙招。
当前,教育的竞争步步惊心,学习成绩在中下游的,家长对教育大都有意见;孩子成绩在上游的,家长也不会个个满意。家长的这种焦虑和不安又特容易转嫁到老师身上,搞得老师身心俱疲!
如何跟家长搞好关系?如何让家长信任你呢?
第一招:照片“一对一”传家长
每个家长都希望老师能特别关注一下自己的孩子,正像我们每个老师都希望校长能特别在意一下自己。
管老师说: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手机随手可以拍照,照片立马可以从网上发给对方。有的老师拍了照片,打包发到家长群里,家长自行下载,有的家长下载后找了半天自己的孩子一张也没有,心里不爽了!有的家长下载了一比较,自己孩子的照片没有别的孩子多,也不舒服了。老师明明做了好事,却没有得到家长应给的好感。好的事情没有好的方式,效果同样不好。
家长都希望老师多关心自己的孩子,怎么看出老师的关心呢?你拍下孩子的照片,“一对一”地发给家长,家长收到后,没有不说感谢的!家长们不知道你也给其他家长发了照片,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只觉得老师特关心自己的孩子!
只是“一对一”地发学生照片给家长吗?不,还要将究发照片的时机!周一不合适,周五要过周末了,那点儿小喜悦未必当回事。周三、周四比较合适。正在工作状态的家长,看到老师“一对一”发来的照片,心情大好。
照片的内容也是有讲究的,比如第一个月可以拍看课外书的,第二个月拍写作业的,第三个月拍读课文的,第四个月拍小组学习的,第五个月拍考试的,一个学期过去了,下学期从头再来,“一对一”地发给家长,家长一定喜欢,一定温暖,一定能从照片里感受到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关心。
第二招:手机保存座位表和好友表
家长们都嚷嚷着教育要公平,教师要公正,骨子里又都希望老师能“不公平,不公正”点,偏爱自己的孩子点。看得透家长的心理,才能跟他们更好的交往。
接到家长的电话,不要就事论事,说完了事,顺便拉几句孩子的家常。
两三句家常能有效改善家长对老师、对学校的态度。
那些有经验、家长信任的老师总能跟从没有见过面的家长有话聊,因为他们有“万能话题”:
1.聊孩子的同桌 。
家长打来电话,马上打开手机里的座位表,查看孩子的同桌是谁。同桌一般般,那就查看前面或者后面的同学,前后左右总有不错的同学,总能说上三两句闲话,关键是闲话不闲啊!
2.聊孩子的朋友。
学生在班上总有几个好朋友。老师和家长聊天的时候,能脱口说出孩子跟谁是好朋友,家长一定会认为你对他的孩子很上心。
开学初请学生完成两个问题:班上最要好的两三个同学是谁?用一句话说说,你们为什么是好朋友。收集后,输入电脑,手机上储存一份。
家长打电话过来,不要着急。等打开学生的座位表、好友表,再接电话也不迟。
3.聊孩子的特长、爱好。家长来电,来访或者去家访前,重温信息后再与家长聊,家长马上刮目相看。
第三招:要感谢后进生的家长
孩子习惯不好,态度不好,成绩不好,回了家都是心肝宝贝,这一点作为老师要切记。孩子有了好的表现,要及时向家长报喜,家长第一时间得到好消息,会觉得你关心他的孩子。
说了学生的好,紧跟着要感谢家长的培养。
这里要说明,优等生的家长未必要感谢。优等生的家长,未必会认为孩子的优秀是老师培养的,有的认为是孩子聪明,有的认为是家庭教育造就,有的认为是培训班的功劳。一个优等生的成长有各方面的功劳,过分夸大家庭的作用,会减少家长对老师该有的敬重。
后进生的家长,几乎得不到老师的感谢,重灾区里的水和面包就显得异常珍贵。多感谢后进生的家长,感谢到后进生的家长都不好意思了,也不能停止你的感谢。后进生需要表扬需要温暖,后进生的家长也需要表扬,需要温暖啊!
第四招:使用好家长群
1.不要在群里吵架。
2.不要在群里发批评,更不要点名批评,也不要变着法子点名批评。
(家长不是老师的教育对象,家长是老师的合作伙伴。)
3.群里发表扬也要有讲究。微信群里的表扬要以群体为主。个别表扬,还是“一对一”地发私信为好,家长更感觉到你对孩子的重视。
4.群里多发些活动的照片。比如:平日课堂讨论照片,表演照片,阅读照片,散布照片,课间玩耍照片,大课间活动照片……各科的老师你传一张,我传一张,家长们看了会说咱班不错,活动丰富,孩子开心!
5.家长咨询的事情,若不紧急,即使第一时间看到了,也不要第一时间回复。
回复的太及时,家长会认为,老师怎么这么闲?一天到晚都在玩儿微信!总有家长不理解不相信你把家长当上帝,专门放下手边的活回复的。
所有家长发来的信息,如果只是咨询、问候、解释,那就十分钟后、半小时后再回复:“对不起,实在有点儿小忙,没有看到,回复晚了……”
此方法同样适用于接电话!
第五招:两周后开家长会
(及时沟通教育理念,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第六招:尽量争取每一位家长
1.直面特殊家长
2.展现专业理解
3.要未雨绸缪(主动跟家长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