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过一句话,仁者无敌,只是对于君子与人君所说的。
然而仁义指的是一种品德。是人心中不可多得的一种品质。古代只有君子这类洁身自好的人才会有这种高尚的品质,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天爵,孟子讲古时候的人为了修天决,后面便是顺带着将人爵也修行了。而如今的人为了修习人爵而修天爵,可见人艺这种品质已经缺失。但也并不是没有,像古代的人均还有君子这些少数人才懂得拥有仁义,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他关于打仗的一个观点。
他说打仗是关于天的气候和地势和人心。这是打仗三要素,他认为合乎天时却打不过有地利的敌人。然而城池并不高,兵甲也并不锋利,士兵们也没有战斗之心,粮食也不多,这是地利不如人和,不用边界来规划人民也不用险峻的三国来稳固自己的国家。也不用武力来威胁天下,然而施行仁政的人他得到的帮助就多一点。而不行仁政的人他是得到的帮助很少,这样话就造成了一个局面。便是没有施行仁政的人她得到帮助越少,他亲戚就会背叛他。然后反之,施行仁政的人得到的帮助越多,天下人都很顺从他,这样便可以使天下的所顺来攻取所叛的人。这样的人便是君子,他懂得仁义,便宜在政治上实行了他的仁义。百姓也得到了一些方便 ,所以都会支持像这样的人。于是这事得人心,然后如此他还会很万众瞩目,他要么不打仗,要么打这样肯定要赢。这才是所谓的仁者无敌。最近我们有一些人推行仁政。但是仁政并没有那么简单。千古以来成功的没有太多的君王,若是人人都可以那么遍地君子,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孟子他推行仁政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所着想,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孟子对于自己的仁者思想是十分的受用。
他将很多的例子举了出来,并一一的阐述。比如君王问他古代君王的贤能。他明白君王缺失的是哪一点?于是便借助这个机会来阐释,他认为好的君王,他便提了出来。但是对于一些行为有些暴躁,二微相无能的君王他往往是拒绝去理会的。比如梁惠王想听晋文之事,他便没有去讲。因为他觉得这事是不值得去探究的。
他对梁惠王说如果不实行仁政老百姓一定不会信服他,梁惠王问他自己将人民几度搬迁为什么也不得人心?而这样做的做法是大多数人作出来的。于是也不足为奇!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古代君王的大众心理。怎么也认为自己比别的国君做的好。结果到最后,其实是一样的。
孟子在开导君王思想的同时,也在灌输自己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施行仁政,才能真正的强大。于是他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思想,所以他认为仁者无敌,这是他最核心的观念 ,这是孟子对于政治上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