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篇讲述了华夏文明之易之初和易之始,此篇开始梳理易之壮。
对于黄帝我们无比熟悉,说起黄帝我们不得不说三个集团,一为炎帝部落集团,二为蚩尤部落集团,三为黄帝部落集团。
说起三大集团又不得不提华夏民族起源,如果说盘古氏、天地人三皇氏是原始社会的代表,那么历史一下跳跃到母系社会的代表有巢氏燧人氏华胥氏时代,有一种怎么都说不过去的感觉,众所周知,原始社会和母系社会都是漫长的社会阶段。
也许有人说,盘古氏等都是一个称号,每一个称号都如王之称号一样,实际有很多代盘古氏,这么说是很合理的,但是,这一段可不是十年百年,也许一万年,也许十万年,甚至百万年,这么长的时间段就没有能留下传说的杰出人物吗?这么多代部落之王,难道大一点的贡献都没有吗?
左右思考,正反解析,这一大跨越肯定有蹊跷。
不出所料,这个中间有很长很长的一段历史出现了重大变故。
出现了何种变故,又是什么原因致使神话和传说都断代了一般呢?
个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种:
第一,自然原因:洪水和冰期。那个连人工取火都没发明的时代,一旦大洪水和长冰期到来,对于处于狩猎采摘阶段的族群,那一定是致命的打击,这两种自然灾害都会毁灭本就拮据的野果和野兽,吃不饱又取不了暖,族群继续留在原地发展肯定生存堪忧,只能四散求生。
第二,社会原因:族群生产力与人口繁衍速度不匹配。作为族群的领袖,为了族群的发展,也不得不下令族群化整为零,八方迁徙,但迁徙之路可是凶险万分,一支队伍可能全军覆没,也可能剩下寥寥几人,而且不知道多少代人都在不停的迁徙。
面对大自然的超大型灾难,别说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无法阻挡,就算放到今天,我们人类一样渺小。
为了族群的生存,我们华夏大地最古老的族群,只得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艰辛,面积最大,路途最遥远的迁徙之旅。
当一支队伍只剩下了一个家的家庭成员,能够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什么痕迹?
只有自然环境稳定下来后,生存下来的人或队伍再次聚集,找到了组织,当组织壮大到一定规模后,才有可能出现传说。
很简单,一个人成不了英雄,力量太弱创造不出传说。
穿越时空我们仿佛能够看到,一支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历经千幸万苦,终于找到了能够重新繁衍和生存的根据地,更有无数支队伍在漫长的迁徙过程灭亡。
此次大灾难虽然迫使古老族群分崩离析,但也使得人类的种子洒向更为广袤的大地。
毋庸置疑,不管是代表正统的炎黄集团,还是南蛮北狄西羌东夷,其祖先很可能都是同一个古老族群,那个曾经诞生过盘古氏、天地人皇氏的族群。
回到正题,炎帝集团当时处于正统地位,实力虽然衰退,但也不是随便拿捏的势力,蚩尤集团更是猛将如云,兵精粮足,武器先进。
那么黄帝为何能够打败强大的炎帝和蚩尤,成为华夏一代雄主呢?
其根本原因,神农氏炎帝没有在《连山易》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改革,其统治区域矛盾开始尖锐起来,致使自身实力大跌,在无力适应时代要求统一华夏大地上的大大小小的部落之时,庞大的集团先后被蚩尤集团和黄帝集团打败,君权旁落。
当然,炎帝顺应大势采取了和同族同宗的黄帝部落进行了融合,这也突现了炎帝的伟大胸襟,更彰显了炎帝的随大势的智慧。
融合之后,黄帝部落善战,炎帝部落善耕,前线有精锐之师,后方有粮草兵源,双重叠加,两大集团的融合使得联盟力量大幅增加,这才让兵强马壮的蚩尤部落最终战败。
蚩尤集团可不是一般的对手,传说东方九黎族首领蚩尤可是有九九八十一位兄弟,当然,81个兄弟是代指组成蚩尤集团的八十一个部落。
对比来说,论实力,三大先祖之中蚩尤老祖所领导的东夷集团最为强悍。
蚩尤本属炎帝集团,在第5代炎帝之时,其与炎帝本部因利益纠葛不欢而散,从此,蚩尤脱离了炎帝集团,走上了独自发展的道路,甚至还带走了刑天(战神)、夸父(巨人)、共工(水神)、后卿(魔星)等诸多战神,这些可都是一个个实力不容小视的部落首领。
一得一失,炎帝集团实力大减,蚩尤集团实力大增,而后两大集团正面大战,炎帝集团败北,只得迁徙到陕西宝鸡一代重新扎根。
炎帝集团也是到了英雄末路,败北于蚩尤集团之后,又在阪泉败给了黄帝集团。
炎帝集团的衰落归根结底是因为自身墨守成规,未对《连山易》的指导思想进行改革,使得部落发展相对滞后。
在炎帝集团衰弱之时,蚩尤集团在中原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同时大规模进行金属冶炼、制作兵器,并建立法制法规,这一系列改革使得蚩尤麾下各个部落实力大大加强,正因蚩尤先祖善于金属冶炼和制作兵器,后世被华夏子孙称其为兵祖。
而此时的黄帝集团也感觉到危机四伏,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内,黄帝带领部族研究节气变化,种植各种作物,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增强集团的凝聚力,丈量四方土地进行规划,总之就是快速整合资源,以加强自身综合实力。
对外,黄帝集团采取远交近攻的办法,就近降服弱小,增强本身实力,对于炎帝集团和蚩尤集团的争斗,能不参与就不参与,以保存自身实力为主。
结果众所周知,炎帝集团两次战败,让出统治权于黄帝集团,而后炎黄联手打败了蚩尤集团,天下归一。
此次天下归一融合了炎帝的后勤,黄帝的战略战术,蚩尤的兵强马壮,三位先祖各自部落的优点都被黄帝融合于一体,华夏实现了政治上、军事上和地域上的一次大一统。
为什么黄帝集团是最后的胜者?
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黄帝对部落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变革,将以艮卦为首的《连山易》变更成了以坤为首的《归藏易》。
何为归藏?世间万物皆可藏于地,生于地,最后又归藏于地。
这次的变革也许是一种战略战术思想的变革,这次的统一大战也许是华夏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战争,也是第一次以弱胜强的大型战争。
谋略的诞生也许就源于《归藏易》,黄帝也许还是战略战术思想的鼻祖。
统一华夏大小部落,是黄帝对华夏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黄帝的战略战术思想经过了实际战争的验证,大大充实了华夏民族的思想库,也为战后的华夏生产和文明上升到新的高度创造了必要条件。
战后,黄帝携胜者之势,在《归藏易》的指导下,开始整合华夏大地上的大小部落。
以坤为首,土地肯定是首位,一统山河的思想起点也许就起源于黄帝的哲学体系,这为大秦一统天下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动力。
在《归藏易》的指导下,黄帝集团除了征战,还引领各部落首领进行了多方位的改革,如:发明创造房屋、衣裳、车船、阵法、音乐、器具、井田,以及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这里有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有将炎帝集团和蚩尤集团的优点进行融合,更有自身的独特创新。
另外,因伏羲大帝时代所造之字已经不适合华夏集团的发展,于是黄帝令左史仓颉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创造文字,文字是文明的一大核心象征,无疑,仓颉造字为华夏文明的进步,为华夏文化的传播输入了新的动力。
黄帝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我们看看黄帝以及黄帝集团留下的著作就可判断,如《黄帝内经》、《黄帝针经》、《黄帝明堂经》、《神农黄帝食禁》、《黄帝宅经》、《黄帝阴符经》、《黄第九章》、《黄帝龙首经》等等。
不一定都是黄帝本人所著,甚至不一定是黄帝时代的人所著,但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自身不贪其名也好,作者崇拜炎黄先辈也罢,至少将华夏先祖的部分智慧传承了下来,传承就是功,后人不该把大部分精力花费在验证真假上面,该想着如何将丢失海外的华夏瑰宝夺回来,这才是正事。
综合来看,炎黄蚩尤时期,因大洪水而分崩离析的古老族群,虽然同根同族,但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连山易》已经无法适应所有部落的发展,而此时黄帝以归藏之变再次一统天下部族,使得古老族群回归大家庭,共享华夏大地的勃勃生机。
黄帝在统一大战前后,秉承了易变之道,在军事上、政治上、思想文化文明上将华夏民族带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为华夏民族大融合、华夏文化的大传播、华夏思想的大补充、华夏地域的大一统等,做出来极其重大的贡献,五帝之首,理所当然。
总之,《易》之壮表现为二:第一,其指挥一个集团进行大战大争的能力,第二,统筹融合战后各方优点,对社会各个方面进行大发展的统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