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终会成为他自己。在成为他自己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具有相仿的独立发展过程。
一、孩子需要过渡性客体。
婴儿通常会把小拳头推送进自己的嘴里,很快他们就发展出了新的模式,可能专门选择某一到两种手指,或大拇指来吸吮,同时另一只手还爱抚着妈妈,或一小块床单、毯子、毛料,还可能是他们自己的头发。这种爱抚活动,婴儿就能与恰好在手边的某个东西建立起关系,这个碰巧在手边的物品可能会变得对婴儿非常的重要。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婴儿的第一个私人拥有物。也就是,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归婴儿所有的物品,这是婴儿开始与世界发生关系了。作者称呼这个私人物品为过渡性客体。
与这些事一道开始发展的是安全感,以及婴儿与另一个人的关系。这个物品代表了婴儿从一种与妈妈融为一体的融合状态,向一种与外在的和分离的妈妈关联状态的过渡(?)。
多数时候,婴儿会特别迷恋上某个物品,并很快给它起个名字。在小婴儿看来,气味最为重要,父母要明白这些玩具不能洗的。婴儿可以对它做任何事情,这种在一起的关系混合了亲热和深情的爱抚与破坏和毁灭性的攻击。婴儿在过程中会慢慢的发现,洋娃娃和泰迪熊是来自外部世界的东西,而不是从婴儿的想象世界中诞生出来的。
在婴儿看来,第一件物品是他从想象中创造出来的,世界本来所呈现的样子,对婴儿没有任何意义。婴儿只能是一边创造,一边发现这个世界。
婴儿在遇到压力时,尤其是睡觉之前,会使用种类繁多的早期拥有物和安抚技巧,我们不可能公正地评判它们有什么好坏之分。
健康婴儿在面对压力与分离情境时的过渡现象和所有办法的变化范围非常之宽泛。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缓解焦虑和压力。或一件物品,或哼唱低吟,或观察随风摆动的窗帘,或将看到的光线对齐……
二、内在妈妈帮助婴儿渡过分离时刻。 当妈妈或是其他婴儿依赖的人离开时,婴儿不会有什么立刻的变化,这要归功于婴儿心里还有一个内在版本的妈妈,可以陪伴婴儿一小段时间。要是妈妈离开的这段时间超出了限度,其内部版本也会渐渐消失不够用了,婴儿无法再使用它们安抚自己。这时候的婴儿需要照护和喂奶。如果此时妈妈又重新回来,那么婴儿首先就会重新形成她的内部版本,但这需要一段时间。婴儿对妈妈成功恢复信心的标志就是重新展开了中间区域的活动。如果孩子感到被抛弃了很久,我们就会看到婴儿有更严重的表现,变得不能玩游戏,不能表达亲情,也不能接受感情。接下来的事我们婴儿可能会强迫性地性唤起。被剥夺的孩子在恢复期时出现的偷窃行为,可以说一部分也是在寻找过渡性客体,因为随着妈妈内部版本的死去或消失,过渡性客体也丢了。
有个女宝宝总是吸吮裹在拇指上的一块破羊毛布。在她三岁时,这块破布被妈妈强制性拿走,“治好了”她吃拇指的毛病。随后,她发展出了严重的强迫性表现,在睡前要强迫性地咬指甲,以及强迫性地阅读。到她十一岁时,在别人的帮助下,她想起了那块羊毛布,布的式样,还有她对它的爱,咬指甲的事才算平息了
三、游戏最终取代过渡现象和客体。
在健康状态下,孩子有一个从使用过渡现象和客体,到拥有完整游戏能力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游戏对所有孩子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事情,而且有能力玩游戏也是情感发展健康的标志之一。游戏的早期版本就是婴儿与第一个拥有物品之间的关系。父母若能理解这些过渡性客体的出现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确实是健康成长的标志,那他们无论带孩子到哪里,再带上这些奇奇怪怪的小破玩具或东西,就不会那么不好意思了。他们不但不会鄙视这些东西,还会尽一切可能避免把它们弄丢。这些过渡性客体会像老兵一样渐渐被淡忘。
换句话说,它们成为一组过渡现象,延展到了孩子的游戏领域、文化活动和兴趣爱好当中一—这个广阔的中间区域恰好介于外部世界的生活与梦境之间(?)。
对于孩子们的早期过渡性客体,如果丢了,孩子会很难过,可更令孩子苦恼的是,父母不理解这个物品的真正意义。孩子会从这个物品出发,渐渐迷上其他洋娃娃,其他玩具,小动物等。
在婴儿的过渡现象和客体的中间区域里,每个婴儿都会发展他们特征性的依恋模式和技巧,通过观察,记录这条发展线,父母会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