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之二:天命风水师

        前面说,红巾军攻入南京城后,朱元璋就看中了这个几朝古都,虎踞龙盘之地。这里属江南水乡之首府,风水宝地,准备以后要定都于此。

      为了聚集人气,且为起义军正名,为自己鼓气,亲自改名为应天府。

        顺应天命。

        元大都在北京。

        这南京,虽说是几朝古都,却也许久不是都城。况且,新朝建立,新人新气象。

      肯定要规划好。百年基业,马虎不得。

      这规划,在古代,堪舆第一。建筑工艺和水平第二。

      堪舆,又叫看风水。环顾四周,甚至是普天之下,谁第一?

      天下公认,军师刘伯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刘伯温若不是这么厉害的话,这大明江山怎么来的了。

      毫无疑问的,朱元璋把重任,这关系老朱家万年基业的大事,交给了刘伯温刘基。

        自从起事,自己久仰大名,苦苦哀求几次,刘伯温良方肯禽择木而栖。那以后,他基本上就没有办不妥的事情。

        绝对的大才,天才。

        刘伯温也自比张良,自诩赛诸葛。

      这话,可没有半点含糊。诸葛亮殚精竭虑、躹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仅仅是做到了功盖三分国。半壁江山都拿不下,我这可是要整个江山,一统天下。

        所以,刘基责无旁贷。

      因为,刘基全程负责,规划、建设整个应天府,所以,他命人建了金陵塔。

      这也才有了和六百年后蒋介石的交集。

      他全面全权主持,堪舆画图,修建金陵城。这个人,不仅仅是天才,还是个全才。

        如今南京很多保存完好的古城墙,主要是那时候刘伯温主持建造!

        小先求学期间,常常在玄武湖畔、中华门边、莫愁湖旁,望墙兴叹。

        这个刘伯温,不是一般人,他究竟有什么能耐,使了什么手段,能让应天府的城墙,历经明清,太平天国以及民国,几朝数代混战,尤其是日寇侵华,战斗之惨烈,不忍直视,而城墙依然,屹立不倒。

        斑驳岁月,斑驳光影,斑驳的古城墙,掠过阵阵晚风,点点星光,满城灯火,诉说着点点滴滴的倥偬岁月。

        佩服呀,佩服。

        不过,小先倒是害怕,这历经五百多年的人类瑰宝,会被季挖挖们毁掉。毕竟,这些人加上无坚不摧的城管队员,是可以掘地三尺,扫平一切牛鬼蛇神。他们才不管你是铁钉子,还是铜钉子,就是钛合金,也照样能连根拔起,毁干灭净。

        这能耐,也是要佩服的。

        废话少说,说回应天府怎么建成。要知道应天府怎么建的,先要了解建应天府之人——刘伯温。

        刘伯温曾说:“以道事君者,忠之大也。”

        本着刘伯温自己身上的士大夫精神,刘伯温为南京城的修建,定都,可谓是呕心沥血!

        诸葛亮《隆中对》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主三顾臣于茅庐……”

        同为闻名华夏的军师,刘基可不是诸葛亮。刘基是诸葛亮后辈,但出身可不是普通老百姓。     

        而我们的刘军师,他是有来历的。

        刘基的父亲刘爚,字如晦,曾做官,任遂昌县学教谕。相当于现在的遂昌县教育局长。也是个老儒生,学问家。

      所以,像所有的芸芸学子一样,刘基知道,科举是他通往成功的惟一途径。

        虽然时代几经变迁,时事移人,但是,直到现在的现代社会,高考依然是绝大数人通往成功的惟一途径。

        不过,他可不是在父亲专业的督导教育下,学习刻苦认真。孩子都是别人教育好。

        刘基“幼颖异”,就是打小就异常聪明,异于常人。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打小就异常聪明。怎么看出来了?象司马光砸缸般的故事?

      不是,他不一样。以至于,刚开始,还让先生很嫌弃。

        刘基人聪明,只是脾气有点古怪。

        以前,孩子们进私塾读书,先生教上一段,便会限定时间,叫学生背书,背不上来,就用戒尺打手掌心。

      所以,孩子们都生怕先生听不见,个个摇头晃脑,拼命地高声诵读。

        其实,现在的教育,也大抵如此,大概从孔老夫子更早以前,就几千年不变!

        不知道诸位如何,小先我便摇头晃脑声斯力,在许许多多个树上还滴着朝露的清晨,以至于错过了欣赏许许多多明媚艳丽的朝阳。所以,都活成中老年人了,还似儿童般,四处追逐,只为看绚丽多彩的日出!

        回到刘基的私塾,众人朗朗读书声中,只有刘基一人总是翻着书,从不出声。       

        开始时,先生以为这孩子笨,不会读,便没有叫他背。

      但是他经常这样,总默不作声,先生便很有点意见了。谁也不想教笨牛啊。

        哪位先生不盼自己的学生好,以传好名声。好收更多的学生,更高的工钱呢?

      于是乎,先生终于忍不住了,走到他跟前捋了捋胡子,摇摇头,叹口气,惋惜地说:“刘基,你资质不够聪颖,还是趁早回家去吧!”

        这是劝退啊。刘基听了,嘿嘿,小瞧我?!

      他右手一拍胸脯,说道:“先生,这些太简单了,我早就会背了”。 

        先生一听,勃然大怒,把戒尺猛一拍,喝道:“你这孩子,不会读书没有关系,怎么说起大话来了?”

      在先生看来,能力和品行,显然是后者优先。

        这个命题,是个致命的送分题。僻如近日都城理工的老院士方某某教授,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视频直播之中,被美人抱着猛啃了一通。顿时,惹得举国争论不休。

      可见,这从来就不是个小问题,小小刘伯温当然也知道。

        士可杀不可辱。何况,你这先生冤枉人啦。

        小刘基不急不慢站起来,坦然自若地说:“先生,我真的会背。”

        “那你倒是背来听听。”

        只见刘基合上书本,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向先生行了个躬,便开始背了起来: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背得那是一个,叫字正腔圆、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啊!

        先生听了,大吃一惊,心里想:这孩子怎么能背得这么好呢?莫不是凑巧他会?

        让我再来考考他。

        于是,先生又从桌上取来一本书,拣了一段文字难懂的文章,说:“刘基,你把这段话背来给先生听听。

        这刘基还是一付拽拽的样子,一声不响坐下来翻书。

        他略看了两遍,便又一字一句的背了起来,还是一字不漏。

        先生听了,顿时自觉汗颜,真的是厉害了我的哥,又不禁心花怒放,连连点头称赞:“哈哈哈,背的好,背的好啊!”       

        自此,大家都知道这孩子是个神童。

        比如说,有一回,大人在讲故事。

        讲到,两个人结伴偷盗。跳梁之徒,从房顶上揭瓦而下,一个人在屋顶,另一个则坐着箩筐绳子吊着下去,把人家东西搬了装箩筐里,最后,人也从箩筐里上去。悄无声息的,就完事了。

        神不知鬼不觉地,屡次得手。

        有一次,到了一大户人家,负责下去下面的盗贼,盗得金银重宝无数,满满当当一箩筐。

        这下,这个家伙发愁了。

        怎么会发愁呢?原来,每个行当,里面都有许多不为人知门路。比如盗墓,既要防墓中机关,更要防同伙谋财害命。

        他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了。

        他想,平常财物不多,还要继续偷盗为生,两个惯犯自然合作愉快。这回这一大箩筐,两个人分掉,都可以金盆洗手,做大富翁啦。

        一下子,把这么多金银财宝吊上去,上面的伙伴肯定会把自己丢下,偷偷跑了,然后走远了,再大叫起来,让他自己被抓。

        而上面那贼就可以独吞财宝。

        怎么办呢?

        这刘基听得这里,抢着说道:“我知道!先告诉这个同伙,下面有很多筐金银财宝,要搬很多趟。然后自己坐上第二个筐就上去了!”

        对!事实上,那个下去下面偷宝的大盗就是这样,摇绳子,打暗号给上面,先让上面的人放下心,说有很多趟要搬。

        然后,上面的虽然看到这么多重宝,想要独吞,但想着还有几箩筐呢,等最后不装他人上来就好了!

        却不知,下面的人出奇不意先上去了!

        这刘基小小年纪,丝毫没有社会经验,却能有此思路,不可谓不奇!

        可惜,他后来也跟着朱元璋结伴打江山。江山是打下来了,他最终也没有逃脱,被伤害被落井下石的命运!

      或许,刘伯温以为,争天下,驱逐蒙古异族,是替天行道,是人间正道,不是歪门邪道。

        其实,在上面真正居高临下那位的眼里,都是一样: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兼且手段残忍,杀戮深重,尸横遍野。

        聪明的人,往往有个缺点。就是自负,也容易偷懒。

      所以,刘基并没有十分专心读书。

      稍年长一些,刘基父亲又送他去石门洞读书。

      石门洞山青水秀,风景如画,他便沉醉于山水之中,日日玩耍,更加无心读书。

        当先生拿出《荀子•劝学篇》给刘基,要他读一百遍时,刘基只读一遍,就能背个八九不离十了。再读一遍,就能背得一字不差了。

      若先生叫他再读,他便会厌烦起来。

      先生便又会拿出孔子的教喻“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 等大道理来教育刘基。

      刘基呢,当面总诺诺是听,过后依旧我行我素。

      先生很无奈,心里也叹服,又惋惜。

      此子若是肯专心,必成大器。如今却把大好时光沉迷玩乐,岂不令人痛惜?

        直到有一天,刘基跑到溪边去玩水,突然传来棒槌击打之声,循声望去,只见溪边堆积着如小山般的棉纱,一个美丽的姑娘槌槌洗洗,一刻也不停。

        刘基对这浣纱美人挺有朦朦胧胧的好感,于是他饶有兴趣地凑上去,问道:这么多的纱,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洗完呢?姑娘怎不嫌烦呢?

        那姑娘看了看这个豆蔻年华的小才子,用衣袖挥挥汗,嘿,不好好跟着先生念书,溜出来玩,还逗我呢?

        接着,这个颇有心计和才华的美少女,用她那美妙动听的歌喉唱道:

        “天下没有浣纱女,

          人间哪有衣暖身。

          没有百温不厌者,

          哪有高深学问人。

          铁棒磨针为至理,

          问君攻书可专心?” 

        这是何方高人来指点?

        当时的刘基当然也想不到这一层去。

        只是,听完这歌声啊,心中一阵涟漪顿起,满脸通红,愧疚之情阵阵涌来。一阵小跑,便回到学馆书房中读书去了。

        后来,刘基也没有再与这浣纱美人有什么瓜葛。为感谢浣纱女的提醒,也为警戒鞭策自己,就给自己取名“百温”,以示自己千读百温之决心。

      也算是铭记一生了。

      从此,刘基奋发图强,常常通宵达旦,勤奋攻读。

        有天赋,天资聪颖,又兼付出了非同常人的努力,还有儒家家教渊源,后面的结果可想而知了。

        刘基很快就精读诸子百家、儒家经典,尤其精通《春秋》。

      十四岁时,刘基成为处州路学的一名学生,迈出了漫长科举路的第一步。

        他的聪明和出类拔萃很快展露无遗。

        人们很少见他执经诵读,但是却“默识无遗”。就是见不到他用功摇头晃脑背书,但你问什么他都会,难不倒他。

        众人赞叹:“习举文有奇气”。就是读写科举文章,让人看了惊为观止,奇文共赏。

        后来,就连他父亲也觉得自己教不了他,给他请了当时的大儒郑复初。

        没过多久,郑大儒对他的父亲说:“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

        什么意思?就是说:你家祖上积德,风水好,你家儿子刘伯温,以后一定会出人头地,做大事业,光宗耀祖!

        《明史》还记载,“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

        这又是说,刘基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书经百家,无所不晓。尤其通晓象纬之学。这象纬之学?就是易经八卦风水学!

        为什么尤精象纬之学?

        是啊,别的书都读到烂熟于胸,没有意思了,只有挑战这个还算有点难度的!

        一个人儿时的命运往往能决定其日后的人生轨迹,刘伯温即如此。

        自然,刘伯温也走上了科举之路。

        元至顺四年(1333年),从最年轻的12岁秀才,到中举人,刘伯温23岁就高中进士。

        按照元朝的制度,年满25岁的成年男子才能应考进士,刘伯温虚报年龄为26岁,得以蒙混过关。

        可见,刘基不是一个十分循规蹈矩的人,倒是经常走奇门遁甲一路。

        圣人也不拘小节。

        那些吹毛求疵满口仁义道德,苛求别人完美的人,可以休矣。

        不过,只要有真才实学,在旧时,倒成了读书人间的一段佳话,而不是被人逅病为不务正业。

        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已中进士的刘伯温正式踏入仕途,就是开始在元朝做官了!不知为何,却是个比芝麻绿豆还小的小官。

      他到江西瑞州路的高安县任县丞。所谓县丞,就是县令的属官,官阶还不够“七品芝麻官”,属于正八品,略相当于今日之副县长。

        元朝很特殊,正职常常是蒙古族人,不太管具体的事。

        如果不是在元朝末年,刘伯温会有一个可预见的明朗的前途。

        作为一个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元朝在建立几十年后依然迷信武力,不尚文治,加上元朝对汉民族的猜忌,因此始终没有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再加上此时已经是元朝末年,元王朝的统治机器早已迟钝和腐r朽,具备乱世所拥有的一切弊端。

        因此,刘伯温在江西做了5年官,虽“政严而有惠爱,小民自以为得慈父”,但“豪右数欲陷之”,只能辞官而去。

      就是自己虽然做得好,还受百姓爱护,小老百姓们都自以为是,有了一个好父母官。

      但是,为此,刘基却得罪了不少土豪乡绅,大家都想要找办法陷害他。

      他知道,这是朝廷腐败,昏庸无道,只能辞官。于是乎,他潇洒地挂印而归,隐居家乡山林。

      虽然隐居乡间,学问却越做越大,名声渐渐的传遍天下。遂成当时公认的大儒,最大牌的头牌。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到的。

        刘基可不是。可以说是请,也可以说不是,而是被抓去的。

        半请半迫,怎么说呢?

        原来,元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朱元璋的义军就攻占了浙江处州(今浙江丽水),也就是刘基从元朝辞官隐退所在地,等于是从元朝子民,变成了朱元璋义军统治下的乡绅名士。

      因为刘基等人的声望在外,朱元璋正四处征战,时天下大乱,而且朱元璋在诸多起义军中还不是主力部队,有想法的朱元璋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

        对于这位早已声名在外的刘基,朱元璋当然是求贤若渴!

        于是,朱元璋便多次派人用钱财征召刘伯温以及另外三个人,就是当地闻名遐迩的名士—叶琛、宋濂、章溢。

        注意,是征召!就象征兵一样,愿意得去,不愿意去也得去的。

        这几个,历经风雨,已经是淡泊以明志,不愿惹江湖恩怨,自然是不愿出山。

        不过,执着的朱元璋岂肯轻易放过这几位?

      欲逐鹿天下,必揽天下之才。

      朱元璋就命他的手下,总制孙炎前后两次写信坚决邀请。

      这前前后后,也算是不止三请啦。不过,比起刘备三顾茅庐,差天那么远。

      所以,即使是他帮助朱元璋一统天下,他也远远不如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人在屋檐下,岂敢不低头?

      这4人才别別扭扭地,一起被送到应天去见朱元璋。

        不是新媳妇,胜似美娇娘,含羞带怯的。

        这可不是半请半逼?

        《明史》记载了这四人与朱元璋见面的场景:“太祖劳基等曰:‘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就是我,朱元璋,虽然说现在还只是屈居这这江东一隅,却有雄心壮志,问鼎天下。我可是为了天下苍生,才委屈了你们几位。

      看看,朱元璋不是一般人吧?

      明明是要求人家献计献策,用人家的头脑,还大言不惭,说我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我这是替受苦受累的百姓啊!

      就一个字,服!

      没办法,叫花子最擅长白吃白喝、白拿白用。狗改不了吃屎。

        好吧。大家都是为人民服务,现在,这天下群雄逐鹿,乱糟糟的。朱元璋原来是跟着老婆马皇后的义父郭子兴起家的。郭子兴死后,他把小舅子挤一边,自己做起老大来了。

      可是,光起义军,比他厉害的就还有朱友谅,张士诚等。

      所以,他毫不客气,当即问计于诸位:你们说,我该怎么办?

        既然已经来了,还得干活不是?人家还这么诚心,又胸怀大志。咱怎么也要帮帮忙吧。

      况且,刘伯温原来在元朝为官时就有抱负的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因为在元人手下,辗转抑郁不得志,才辞工回乡。其实,他心里早就胸有成竹,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

      于是,刘老师当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洋洋洒洒呈上了自己治军、理政、谋天下的一整套谋略方针,就是著名的“刘伯温陈时务十八策”。   

    这洋洋洒洒的十八策,若展开来细细地讲,得几天几夜。身为一介近乎文盲的武夫,朱重八这个要饭的,能听进去,还听得津津有味,真不一般。

      看到这十八策,正在徬徨、迷茫中的朱元璋大喜,犹如醍醐灌顶,又如拔迷雾,如鱼得水。好似迷途羔羊,豁然开朗,找到了回家的康庄大道。

      朱元璋绝对是识货的主。

      这么多年,他都如云里雾里,找不到方向,如迷路的孩童。虽然前前后后有这么多谋士,出了主意千千万万,但没有一个象刘伯温这样,一针见血,一矢中的。

      这可不正是自己苦求而不能得的良士吗?

      有了此人,我红巾军从此可以逐鹿天下矣!

        朱元璋马上命人建造礼贤馆让他们居住,宠信备至,待之以国士礼,非常器重。

        接下来,就是刘伯温的谋士岁月,也是被神化的岁月。

        他在明朝建立中到底应占有多少功绩,世人一直争论不休。

        用朱元璋的评价,最中肯。

      朱元璋称帝,在给刘基的诏书中说:“攻皖城,拔九江,抚饶郡,降洪都,取武昌,平处州,尔多力焉。”

        什么意思呀?就是说,这些个战斗里面,你都献奇计立了大功,出了很多力啊。这些功绩,看来是朱元璋也认定的。

        这些战斗,也是朱元璋推翻元统治,建立大明朝的一些扭转乾坤的关键战役。一举扫平了张士诚,特別是与朱友谅决战九江,朱元璋差点就玩完了。

        可见,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功绩心知肚明!

        也正因为这个,朱元璋也对这个军师忌惮万分。

        可以帮我轻松顺利打天下的人,若是帮了别人?或者是自己有反心呢?

      我老朱家这天下,还能江山永固么?

        这也注定了刘基以后的悲惨结局!

        刘基除了军事政治上的神机妙算,还有一身神秘莫测的地理风水学问。

        这不是传说,明朝建国后,现在的南京古城,就是刘伯温设计建造。

        南京城现存的明城墙的走向很奇特,不是横平竖直的,而是弯曲而且不规则。这是刘伯温特别“定制”的,就是为了符合风水学。

        现在的南京明城墙犹在,玄武门、神策门、中华门等许多地方城墙都是有弯弯曲曲的部分。钟大先就经常穿梭徜徉在玄武湖畔的古城墙边码字、神游!也常对刘基的诸多本领心驰神往。

      按小先理解,这一弯一曲,其妙无穷。

      一般城墙,笔直。直则刚,弯则柔。

        其实,笔直,有的地方就很碍事,常让人不方便,不定哪天就被拆了,或者破坏了。而弯曲的城墙,则如水般,该刚直守正就堂堂正正,该隐藏一隅,让便利于民,就躲在山边水肆。

        它让你觉得若隐若现,又丝毫不影响大家的生活。

      刚柔并济,城防与民生结合。

        这是城市建设的大智慧。这也是小先个人冥思苦想的心得体会。

        而七百年前,刘基早就胸有城府,绘出蓝图,建成帝都,流传千古。

        南京的古城墙,很值得大家研究观赏。

        而且,如中华门、玄武门等要地,城墙又宽又厚,里面可藏兵数百,乃至于数千,丝毫不拥挤。

        这,应该蕴藏奥秘,大道至简,道法自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03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725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473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46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48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91评论 1 28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5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00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856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6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8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3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3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9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18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74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26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