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每个学科的老师都做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学期初,我们坐在一起就设计进行展示、研讨、优化。每个年级展示后,大家都会提出自己的思考,同展示团队进行交流,最终展示者会就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梳理,从而对自己的设计再次进行优化。
单元整体规划,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第一板块。在这个板块,老师们更多的是复制粘贴,思考甚少。这样的设计,这样的展示,这样的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老师们一次次地翻阅课标找寻宗旨点、对应点,反复阅读,反复揣摩;一次次地翻阅教材,思索单元外相关内容的纵向关联及单元内每个内容的横向关联;一次次地反刍设计……的确,加深了老师对课标、教材的熟悉程度,但是,和我们的课堂距离还是比较远的。
我在想:单元整体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落实课标中提到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途径。
况且,国家在2022年4月份颁布的《课程方案》,里面对“单元整体教学”的行为动词描述是“探索”,并没有说每个学科都必须实施大单元整体教学。
再加上教材在前,新课标颁布在后,严格来说,课标和教材还不是完全匹配的,国家还会组织专家依据新课标重新编写教材。在这些背景之下,我们老师首先应该做好什么?个人只见,应该是定位准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制定好每一节课的评价标准、设计出适宜的的学习活动。这应该是探索大单元教学的基石,同时也是我们老师的最近发展区。而对于单元整体教学,老师们了解即可,何为“了解”呢?能对这两个问题有清晰的解答。
问题一:设计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你会分几步设计,哪步有难度?这个问题指向自己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路径及设计难点的知晓。
问题二:把一个单独学习内容的设计和这个内容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下的设计进行对比,你能分析出哪些不同点?这个问题指向自己对单元整体教学理念的认知程度,特别是单元整体规划和课时设计这两者之间的关联系数。
所以说,学习目标、评价标准、学习活动是我们现在首先应该做好的,况且,这三者是离学生和课堂最近的!
学习目标是一节课学习的起点,亦是学习的终点,目标的精准定位不仅和教材的解读关系密切,还和对学情的了解关系密切,有了这两个角度的深度分析,设计的学习活动与学生的学习历程匹配度就比较高,自然,学习效果就好。这是两个数学学科的学情分析,这样的分析为下一个学习活动的设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素材:
学习目标里面的关键词,也就是行为动词,我们对这些动词的理解决定着评价标准的设计。就拿下面这个要素来说:
行为动词有想象、体会、观察、写清楚,老师做了纵向、横向的罗列,罗列的目的是什么呢?应该是确定学生对这些行为动词的已知程度,从而为接下来的设计提供方向,所以还需要在罗列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就拿“想象”这个行为动词来说,学生经历了“读句子,想象画面”的学习历程,想象能力达到了什么程度,那么,这就是这个单元学生学习的起点;这个要素在四年级的目标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那么,三年级“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材料应该让学生达到什么程度,这就是这个单元学生学习的终点。
评价标准既是学生攀爬向上达至目标的支架,亦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了解的途径。这是语文、写字的两个评价设计,这两个评价标准都嵌入了支架,让学生行有拐杖:
评价标准是和我们的学习效果距离最近的一点,有多近呢?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每一次测试。那么,什么时候出示评价标准呢?个人认为,评价标准最好是嵌在核心学习活动里面,这样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有对应的评价标准,仅仅是核心活动。
学习活动是学生达到目标的学习过程,主体是学生,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出示的学习活动就应该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知道我要做什么、我要怎么做、期待自己会做到什么程度、做这件事的时长,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状态。这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学习活动,当然加上时长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