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8天
原文阅读: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讲解:
孔子说:以政令来引导,以刑罚来规范,这样人民会免于法律的处罚,但没有羞耻感;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教来规范,则人民不仅有羞耻感,而且内心归服。
启发思考:
孔子认为,对于民众的影响,刑罚不如道德礼教。这是两种政治态度的不同,也是传统社会中儒家和法家的分野。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以礼仪德行教化百姓,还是以明刑峻罚规训民众?显然,这不是一个单项选择题,甚至不是一个多项选择题。这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国家在复杂系统中对多个不同政治目标的博弈。
对于身处社会复杂系统中的个体,无论是人性本善本恶,或有善有恶,或无善无恶,既要有外力(礼和罚)约束其行为表现,又要用内力(德与耻)塑造其动机需求。
对于由众多个体组成的社会群体,个体的理性或非理性都可能演变成无序的混乱局面。因此,既要有相对稳定合理的礼法制度让社会保持结构稳定有序,又要有一定的空间允许个体在不同的位置上流动。
社会发展规律证明,“依法治国”是不可或缺的“底线思维”。没有法治的社会一定是难以维系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告诉人们“什么不可以做”,“做必受罚”,利用人性“趋利避害”的本能来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历史事实同样证明,“以德化民”是必不可少的“长期思维”。“乱世重典”以严苛的处罚手段来作为威慑,常常能够立竿见影地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的强大力量,达到控制混乱局面的效果。但是,民众或个体的长期有效的行为表现,还是取决于其内心的道德选择。而这一点,则源于水滴石穿的德与礼的教育作用。
“德与礼”会逐步内化为个人的内在行为准则。“知耻而格”,像栽种在人心中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成果实,彻底地改变和塑造人。有高度自尊心和自我约束力的人,内心形成的强大自我驱动,要比外在的法规、律令的约束更能产生持久的动力。德和礼,在孔子这里,是一个自律和他律结合的状态。
现代社会治理,德与法的力量更是一个都不能少。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就是一次最鲜明的验证。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两三个月内把疫情控制得如此程度,与强有力的政府组织能力和深入到每家每户每人的掌控能力密不可分;当然,对于某些个人突破底线的行为,刑罚自然也不可缺席。
与此同时,十几亿民众能够如臂使指般做到令行禁止,还有在危机时刻的众多逆行者,无论是白衣天使,还是警察战士、工人保安,等等…所有人的行为选择,更多的是源于深植于内心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回到《论语》,虽然孔子“以德礼为本,以政刑为末”的乌托邦始终无法实现,但“善政者”必不可忽视“善教者”,几千年来德与礼的教化意义已经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
再用一次康德的话作为结尾吧,“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