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外部刺激的下意识的情绪反应,受外部事件和我们对外部事件的解释两者的影响。这是认知上的连接,它将我们经历的一连串事件与我们自身的情绪连接起来。”
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想到自己最近的一个经历。某日,领导在微信群中告诉我们,过几天有个去上海参加行业研讨会的机会,问我们有谁愿意参加。领导发布在群聊里的意图,大致是希望我们能够踊跃参加。但是由于自己那时候正好是工作的瓶颈期,业绩表现不佳,毫无工作状态;同时又因为平时自己都不咋参加这类会议,领导暗中的意思,还是希望我能踊跃报名的。
当时我心情很复杂,特别是当领导说“不管去不去都要告诉他一声”的时候,我就躲进了厕所。这是我当下的应激反应,我心里知道,去参加个研讨会而已,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我当时就是感到很厌烦,情绪很低落,感觉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纠结的我坐在马桶上思考了半天,要不要去报名参加。
但是今天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有了更好的对应解法来处理消极情绪了:就拿这件事来举例,外部事件是有个参会的机会,我当时对这个事件的心态是压力,而不是机会。压力让我感到焦虑,但并不是这个会议让我感到焦虑,是我自己认为我参加这个会议是有压力的,是毫无作用和意义的,所以才感到焦虑。
“一旦我们错误地将痛苦归咎于外部因素,我们就会发现自己无能为力。但是,如果我们明白,是我们让自己因外部因素而变得心烦,我们就可以做出改变。”
我一时间摆脱不了这个消极的情绪,是因为我认为自己当下的焦虑和情绪低落是由于这个研讨会的报名机会导致的。是我过度解读了这次研讨会的作用,同时由于最近的业绩表现,也在否定了自身的工作价值,认定自己在研讨会中学习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识,从而妄自菲薄。
对此,我可以做出的最有效的改变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既然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就最好积极地去参加,不要妄自菲薄,说什么自己去是浪费资源和名额,别人去也不一定比你学到的东西要多。一时的业绩表现又不能说明什么,最重要的是你接下来准备怎么做,接下来的工作你准备怎么开展。
“如果某人轻视你,那么这个轻视者可能有某些情绪问题,因为心理平衡的人不会轻视他人。”
“我决定取消自己对他人生活所背负的责任,我让他们自己决定什么对他们来说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以及希望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