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论语》,很多人都不陌生,有人联想到于丹,有人联想到“学而时习之”,有人联想到“半部论语治天下”。
你想到的是什么?
这里我提到的是这个角度的《论语》。这部《论语》跨越了2017和2018两个年度:2017年12月24日,已经讲了前半部;2018年1月7日,即将讲后半部。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流传至今,起源、过程的曲折等等,这里不去考究。从这句话和这个现象,可以看到《论语》的力量。
赵老师从时代背景以及孔子的生平讲起。
我听到的是,一个出生在鲁国的头上有坑的男人的故事。他治学、为官、教学、游历,通过各种途径,试图推广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曾少年失怙,曾官至鲁国大司寇(相当于公安部部长),曾在陈蔡两国遭遇滑铁卢,在68岁高龄时,儿子孔鲤和弟子颜回、子路相继去世,至73岁他驾鹤西归。
通过赵老师的讲解,我仿佛看到一个理想主义者一生百折不挠不忘初心的奋斗历程。
我不知道孔子会怎样总结和评价他的一生。北大教授李零的评价是“丧家狗”。
你怎么看?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我发现,这部经典,讲是什么,讲怎么办,没讲为什么。
这次讲《论语》,赵老师按顺序,讲解一些他认为重要的篇章。
有些话语,对后世人的影响很大。少说多做”(巧言令色,鲜矣仁)、“安贫乐道”(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有这样一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一些人,用“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要求自己或者要求他人。
其实,这是孔子自述的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赵老师说,《论语》的思想,要批判地继承。就是说,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孔子其人,了解他的某个观点的具体情境;同时,还要了解我们目前的时代特点,了解自己,有选择地学习和传承。
半部论语,讲座的两个小时很难穷尽。赵老师提供的是框架和视角,我记述的是讲座的片段和我的听到看到。
《论语》对今天你我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这些影响我们有觉察吗?
哪部分影响是不适应目前的时代的?
我们从《论语》中可以汲取到怎样的力量?
2018年1月7日下午 14:30~16:50
光大银行五一路支行二楼会议室
光大银行VIP国学讲座 第九讲 《中国人的圣经——论语(下)》
欢迎你来现场聆听、共创、探讨、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