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先生说,想写一写我们的故事。他说,有什么可写的,好像很俗套。我却觉得,生活就是在那样俗套、微不起眼的小事中一天一天过去的。那里有我们成长的烦恼,异地恋时一行李包的信件和一张张电话卡,奋斗的经历,还有我们相互扶持走过的林林总总。
01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内蒙古西部一个县城的高中校园,单纯美好,有苦有乐,也有属于那个年代专属的时代烙印。
我和先生是高中同学,确切地说,是理科班同学。进入高二时要文理分班,那时社会上特别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带着同样的想法,我们俩就这样在理科班认识了。
那时的我,好像学习还不错,偶尔能站在班级前五的排名里,其貌不扬,不爱说话,性格内向,朋友也不多。记得有一天,坐在我后面一个平常爱戏弄人的男生突然叫我,我回头,他让我把手举起来。我茫然间举起手,就见他大笑起来。我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只好问他要干嘛。他拍着桌子大笑着说,你的手怎么那么胖!
我的脸一下子就红了。我知道自己不是漂亮的女孩子,还有点儿胖,但是这个男生的“取笑”让我有点闷的性子,变得更加沉闷了。虽然这个男生的样子我已经记不清了,但他的笑声我直到现在还能想起来。可见这件事对当时的我有多大的影响。
我知道我的性格太过内向,但这似乎并不影响我静静地观察新认识的同学们。那时的先生个子高高的,很是阳光帅气。而帅气又热心的男孩子总是很容易吸引女生的注意力,我也没能免俗。
现在想想,那时他留在我心中的印象,大概就是他总是穿着一件绿军装上衣,背着一个军挎,那可是当时少年男孩的流行服装和配置。还有一双总是笑着的眼睛,以及不错的女生缘儿。
开学一个星期后,班里的同学大多数已经彼此熟悉了。而我除了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有一些交集外,自己仍然静静地呆在自己的小空间里。
其实,当时的我也非常渴望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但又总觉得自己笨嘴拙舌,性格又闷,无形中就自己把自己隔绝在其他同学之外了。课间,我站在一边,看着同学们一起嬉闹、玩耍,自己安慰自己,做一个观众好像也挺有意思。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回家路上碰到了骑车回家的他。也是在那时,才知道原来他住在哥哥家,与我家就隔着一条路,走路也就不到十分钟的路程。
从那以后,放学后我们就会经常约着一起骑车回家。周末,我们也会和同住附近的另外两位同学约着玩儿。他很喜欢说话、聊天,喜欢听音乐,偶尔还会吹吹口琴。那时候,随身听和磁带是属于我们的奢侈品。台湾歌曲也才刚刚进入我们那个偏远地区的县城中学生的世界,比如说,小虎队的《爱》《青苹果乐园》等。为了共享歌曲,我们会彼此分享各自的磁带,甚至有一盘翻录的歌曲磁带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还有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在高二那年夏天,妈妈给我买了一双白色的凉鞋。那时候能有一双新鞋,我心里会开心很久。因为是白色的,所以我特别小心,深怕一不小心,就蹭上灰,或者被别人踩脏。他注意到了我穿了新鞋,笑着对我说:“这是新鞋吧,真好看!”哇!因为是自己在意的东西,又被一个帅气的男生夸一句,当时那个心情就像飞起来一样。真的是太高兴了!
慢慢地,我好像被他影响着,心态一点点打开。在班里,课间会和同学们聊天,新年也会参加在同学家搞的通宵活动。也因此在高中后来两年有了一些处得还不错的同学。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写日记了。我会写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会写为什么请他吃我和妈妈包的粽子,写他自己改装的自行车,也记录了很多我们相处过程中的点滴细节。我会在作文里写高中生不能早恋,也会在日记里暗暗记下“不能让他发现我喜欢他”,“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要不要告诉他我喜欢他?还是到时候再说吧,必须要先好好学习。”因为高三的我,太明白上大学对于当时的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那个年代,在那个小县城,我们学校不是当地的重点高中,学校老师的教学水平不是很高,大学录取率又极低。临近高三毕业,班里将近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提前离开,有的回家务农,有的女生结婚,有门路的同学去当兵或者选择接自己父母的班,还有的同学选择了考中专。但这仍不妨碍我们留下来的十多个要好的同学,继续待在学校,为自己那个大学梦努力着。
但是,当秋天悄悄来临的时候,高考成绩如同西北凌晨的秋风一样,带着丝丝凉意,就那样无情的告诉我们,我们失败了,落榜了!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