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作 |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类型:湿壁画)
耶稣预知死期将至,在逾越节的晚上,与12位门徒共进晚餐,耶稣的门徒在听到耶稣说“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刹那间表露出不同手势、表情。这幅画,虽然是宗教题材,但是渗透着创作者对于人类心理世界的透彻剖析,艺术其实也是思想的国界。
达·芬奇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不多,但件件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达·芬奇是全才,是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绝对不只是擅长画蛋!
【一个成语】
苗而不秀
释义:苗,指庄稼出苗。秀,指庄稼吐穗开花。只长出了苗而不吐穗开花。比喻资质虽好,却无所成就。也指徒有其表。
出处:《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例句:我是个华而不实,~的人吗?
近义词:秀而不实
反义词:表里如一
【一句古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畏惧,就称为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反省检查,问心无愧,那还忧愁什么畏惧什么?”
注释:省,反省,检查。疚,对于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惭愧,痛苦不堪。
伴懂:
不忧不惧,是人修行到一定程度后可获得的心态。
孔子指出了一个达到不忧不惧的途径,即内省不疚。
内省,让人成长。不疚,则心境平和。
我对不疚,感兴趣。
第一,如何做到不疚?
第二,人的愧疚,源自何处?为什么,同一件事,有的人无愧疚之情,有的愧疚深远?愧疚的根源,是否合理?愧疚根源的合理性,才是最值得探讨,也是最有趣的话题。
愧疚,可能是言行不符合后天受到的教导时的产物。
那么,这后天接受的教导,本身是否合理呢?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贞洁牌坊的故事。古时候要求女子从一而终,即使配偶不在世了,女子也会因为世俗观念而被要求,或自我要求守节,自此孤独终老。在这种观念下,如果女子出于内心的需求,或孤独寂寞,或真情萌动,而对其他男子产生某种渴望时,她会产生内疚之情。为什么?因为她已经被自己所处时代、所处社会的世俗观念深深洗脑了。讽刺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类似“贞洁牌坊”的思想逐渐被质疑,被批评,因为人们意识到了这是对人性的禁锢。可是,在当时呢?人人都推崇。
有时候,我在想,人类进步的历史,就是一个群体自我觉醒的过程。醒得过早的人,可能成为被人敬仰的先知,也有可能被当时众人唾为另类。
第二个,奴隶主和奴隶的故事。一个奴隶,从小被父母教导,见到主人时要毕恭毕敬,低头哈腰,垂眉顺耳,这是本分。一次,奴隶在向奴隶主禀告事情的时候,因为事情紧急,自己慌张,说话时就莫名地挺直了一回腰杆,音量也比平时大了几度,奴隶主看了他一眼,奴隶立马意识到自己的失态,腰又弯了回去,背也驼了起来。此后,这个奴隶就陷入了深深的愧疚中,想及主人的眼神,想及父母从小的教导,觉得自己做了对主人非常不恭敬的事情。
从这两个故事里,思考两个问题,群体的意识、父母的教导,都是合理的吗?
判断合理的依据,是什么?
这个依据本身,是否合理?
如果说,一个人产生愧疚,觉得自己做错事,主要是言行与后天受的教导发生了冲突。
那么,想要不疚,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可能就是重新回到自己认可的思想体系范畴内去,虔诚地承认并面对自己的错。因为心理承受力超纲,价值观混乱了,回归认可的思想体系,可以让其再次找到思想归宿。
思想归宿,是任何人都需要的,区别是,有的人简单地捡别人的思想,有的人通过思考塑造自己的思想体系。
这里探讨的错,不涉及犯罪违法这一类行为,而是指伦理范畴。
【一段摘抄】
我们做投资,一般都是在三四十岁才真正开始积累一定的财富。当你迈出这人生第一步的时候,到底要拿什么样的资产伴随我们一生?我们希望或者认同的价值理念是这样的:右手拿的箱子里面装的是你们家的房契、不动产、古玩、字画、珍珠、玛瑙,左手箱子里面装的是好公司的股权证,但是千万不要走两步就把这个箱子打开换些新的再装进去。你只需要在人生投资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很慎重地选择,然后持有它,保护好这两个箱子,伴随你一生就足够了。——但斌《时间的玫瑰》
【一篇文章】
《复旦名师陈果: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精彩语录: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朋友不是实用之物,而是奢侈品。
优雅并不是你穿多贵的衣服,不是你克制你内心真正的自己,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装模作样表面看起来好看的动作。所谓优雅,就是你遵从内心活成你自己的幸福快乐的样子。
(懂懂书童,伴你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