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感慨:我们生活的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今天来聊一聊如何用微信“管理”吧。
开学快一个月了,学校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发了校服。看着一个个孩子穿上校服的新鲜劲儿,觉得他们很可爱,想给他们拍张照片。我拿起手机来说:“头正”,机灵的孩子们接着说“腰直,脚踏地”。他们老老实实地做好,我给拍了一张全景图。在“特殊”时刻,每个孩子都会变得积极,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记录下自己最好的状态。
1.拍照记录
受这个启发,我决定每周挑一个组拍照,把他们的照片发给家长。之前尝试过把所有的照片发到群里去,这样带来了一个问题是“小明的家长下载好照片只顾着找小明,找不到就觉得孩子没受重视,找到了孩子的位置在边边角角也觉得不满意。”明明这是在做一件好的事情,收到的却是家长的抱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给每个孩子“特写”,私发给孩子的家长。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开心是因为我们受到了“公平中的一点点偏爱”。私发给小明家长的时候,小明家长只收到了自己孩子的照片,并不知道老师也给其他家长发了照片,只会觉得老师特别关心自己的孩子。
周三周四普遍是一周中最难熬的日子,孩子们的状态一般不是很好,周一的热情已经退却,周末的愉快还盼不到。周三拍,周四发,这样孩子们的热情还能够延续两天。那拍什么呢?我把班里的同学分成了6组,每个星期拍的主题并不同:第一周拍写字,第二周拍坐姿,第三周拍读课文,第四周拍看课外书,第五周拍小组合作,第六周拍延时做作业。顺序会根据班里的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我看到五组的一个同学,上课坐不直,坐好五六分钟以后立马就趴下了。那我就会走过去拍拍桌子提醒她,让她坐好,在看着她状态不是很好即将要趴下去的时候,再给她拍张照片。孩子一看老师拿出手机,腰杆立马挺直,毕竟她希望让我拍一个好形象。
2.与家长沟通
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接家长的电话,也不是很喜欢给家长打电话。原因很简单, 我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我觉得我的思维速度并没有快到能让我应付家长电话的地步。跟家长沟通的时候,我一般会加家长的微信,发之前想好了,想好以后一段发过去,如果事情不好应对,我也可以先暂缓一下,想明白了再回复。
前段时间,班里有个女生一上课就开始发各种奇怪的动静。也不知道这些娃娃们怎么办到的,可以不张嘴一直哼,还能哼挺长时间。我一时间找不出是谁来,问同学,大家都把手指向了那个女生。开学以来,她的纪律就不怎么好,上课和同学说话,和后桌说话;别人说完小口令能坐好,她就坐不住;一节课要举手上三四遍厕所······跟她妈妈打交道我心里也打怵:我们学校为了防止家长都堵在校门口接孩子,就设立了专门的接送点,每天老师把孩子送到接送点,让家长接走。她的妈妈每天都在接送点之前等孩子,别的孩子在路队里走得好好的,她的妈妈就跟孩子打招呼要提前接走孩子;孩子刚入学的时候,体育老师教孩子怎么齐步走,看着有点成果了拍了个视频发到群里,视频后面的文案还没发出来,她妈妈看了视频立马出来说班里有孩子顺拐,弄得老师家长都很尴尬。
但是不管我怎么打怵,我都得跟家长沟通一下孩子的纪律问题。正好碰到中秋假期,聊之前先问了句好,然后就开始询问孩子的情况“最近是不是嗓子不太舒服,身体不太舒服,一直哼。如果这样的话,可以利用假期给孩子养养嗓子。”就这样兜了一个圈子,孩子的妈知道孩子上课发怪声音捣乱了,把孩子骂了一顿,后面班里彻底安静了。
3.微信群
微信群的作用当然不能局限于此,还应该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每天晚上,孩子们要回去读课本上的拼音、汉字,把视频发到群里。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复习,另一方面是为了量化。认没认真听课,视频立马就看出来了,家长一看别人孩子的视频,立马也就知道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的差距了。一年级小孩子的胜负欲肯定会驱使他们去把这个课文读熟,读熟才能发到群里。
微信群还可以用来抓课外阅读。一年级识字量很关键,不认识字,就看不懂题,就不知道什么意思。只从生字表里认字是不行的,还需要扩大阅读量。每周安排一个同学在晚上八点把读故事的音频发到群里(这里用音频只是为了跟作业的视频进行区分),一周七天,七个故事。嘱咐读故事的同学要把故事读熟练了,读得绊绊磕磕的,同学们都没有听得兴趣了。告诉听故事的同学,明天来了老师要让一个同学起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所以要认真听。如果读故事的同学在课堂上出现了违反纪律的情况,可以告诉他们,只有表现得好的同学才能给同学们读故事听,当故事大王,如果一直违反纪律,那就要“暂停工作”了。小朋友们最喜欢成为别人的榜样了,怎么可以做违反纪律这种事情呢?
当微信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时候,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个工具,帮助我们提升工作效率,解决工作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