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合作,携手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过,当孩子步入小学之后,很多家长就把教育的重任,全部交给了在校老师。教育孩子虽然是老师的职业所在。但是,作者认为必须转变学校和老师的传统教育方式,获得父母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共同帮助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出了“家校合作”“家校共育”的理念。 现在有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和老师的联系变得频繁,有了家长和教师的联系,可以更好的掌握孩子的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
教师不宜与家长有过多接触,关系过于密切,对教学工作没好处。,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只要在学生的教学上、品格上,与家长沟通就就足够了,除此以外,不宜和家长往来。有的家长为了要老师对孩子多关注些,而去给老师“送礼”,或者是对老师有求必应,不惜代价。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地位,也使教师的尊严荡然无存。而当在同一事情家长和老师有分歧时,都应当注意服从最高原则,服从教育教学的规律,而不该感情用事。
积极的教育方式
孩子在家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时俱进。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父母对于犯错的孩子,还是批评打骂为主的。长此以往,孩子的心智发展受影响,变得懦弱和不自信,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打击式教育普遍存在,且存在于较为贫穷的阶层。
现在很多孩子拿着糟糕的成绩单回家, 他们害怕父母的责怪,从而把成绩单藏起来。在学校,有的孩子为了逃避惩罚,他可能会选择逃学,或者伪造父母的签字。对于这些情况,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必须结合孩子所处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看问题。孩子和大人面对困难时的反应各不相同,我们必须慎重对待教育问题,只有在有把握的前提下,才能选择重塑孩子的生活模式。
结语
《孩子的教育》是一本送给所有父母和教师的养育书,指导我们用个体心理学观点看孩子的精神世界,只要我们用心体会,都能从中受益。作者在书中通过大量的案列来分析孩子的问题行为,是孩子的自卑感的显露,是他们在追求完美和优越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因而导致了人格缺陷。也说明了作为父母和教师,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时,应当运用正向的养育方式,破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带领孩子超越自卑、消除恐惧,重新找回面对挑战的勇气,培养健全而独特的内在人格。
到这里,《孩子的教育》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
今日话题
看完《孩子的教育》,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你是不是学到了更多的方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