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的讨论是假讨论,合作是假合作,课堂看似繁荣,却也是假繁荣。细细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交流、讨论、合作的内容没有价值和必要。但在教师的潜意识里,没有合作交流的课就不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好课,所以不管问题是否有交流的必要,不管问题是否只有通过讨论才能解决,课堂上必须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于是乎,语文课上人声鼎沸,一阵喧哗。
这样的教学方式,真的合适吗?
我们能感觉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合适,但具体哪里不合适,问题出在了哪里,且听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看法。王教授说:“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看到这句话,我们是否能恍然大悟:原来,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无论教学形式如何变革,课堂都不可能高效。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科学和艺术绝对不能被简化为“方法、技巧和手段”。如果能够那样简化,教师就绝对要成为技术工人。当然,教育也要讲究一些方法和技巧,而这些方法和技巧务必要建立在深厚的“内功”基础之上,务必建立在合适的教学内容之上。
课堂上,方法仅仅是策略,教学内容才是根本。这正如“往哪里走”永远要比“怎么走”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