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非常喜欢苏轼的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过年的时候特别请一个书法家朋友写了幅作品,请人装裱了挂在墙上,让自己抬头低头都能看得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写的,那也是一个春天,苏轼和朋友们一起游春时遇上风雨,回来后有感而发下笔成文。当时苏东坡正被贬官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这个官职相当于今天一个县的武装部副部长吧。一代文豪的这一场失意,并没有让他变得消极颓废,他反而从这种不幸的遭遇中沉淀出一种豁达的胸怀,写出了很多为人爱戴和传诵的作品,这首词就是他在困境之中豁达超脱的代表作。
词之前的小序里交代了“道中遇雨,雨具先去”,那些拿着雨具的仆人们先前离开了,现在他们就赶上这风穿林、雨打叶的坏天气,所以只能顶风冒雨前行。小序交代了现实中的情景是“同行皆狼狈”,可见当时不是“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风雨还是挺大的,但是苏轼好像并不觉得狼狈啊,你看他不但不着急,而且“吟啸且徐行”边走边唱,这样潇洒的走在这样的风雨之中。
“一蓑烟雨任平生”就由眼前的风雨扩展到人生的风风雨雨。对自然界的风雨,我是吟啸徐行,那面对人生的风雨呢,我也不以为意,披一蓑衣,就可以潇洒前行。风雨过后,回望来路,那些我们走过的地方,无所谓风雨也无所晴天,风云变幻不过都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平常的很,所以风雨和晴天又何必放在心上?推而广之到社会人生的风风雨雨,自己的荣辱、得失、进退,这些不也都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正常现象吗,又何必放在心上呢!好一个超脱的苏东坡!
苏轼作品字里行间表达出的这种豪放、豁达、超脱的情怀,深深的感染了好多人。所以连大男人梁衡都忍不住写文章说《来生嫁给苏轼》。
那么苏轼为什么能够在自己人生困顿的时候保持这样一种豁达和超脱呢?他怎么能够将自己人生的不幸遭遇化为一种洒脱的情怀呢?
这还要从苏轼的人生经历中去探索。可以说贬谪生活是他生命的一个主题,十几年的时间都是被朝廷冷落的。当然比起刘禹锡来,他还是幸运一些的,应该说刘禹锡是历史上被贬时间最长的人了,大约被贬了二十三年。苏轼虽然说是十几年,但是也是自己人生中非常美好的一些年华啊,都耗费在这些交通不便的穷乡僻壤之中。苏轼晚年结束被贬生涯,在被朝廷召回的时候,他曾经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被贬官这么长时间,而且辗转了好几个地方都是地处偏僻、出入不便的地方,但是却在这里做出自己平生的功业,那么他的“平生功业”当然不是在政治上的作为,而是在被贬这十几年里写下了不朽的文章,比如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被贬十几年,政治上的闲置,让他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放到诗词歌赋里,把业务爱好做成了主业,这个爱好是他能够对抗人生风雨的一个有效法宝,可以说是写作让苏轼跟自己的现实人生拉开了一个距离,使他能够在穷乡乡辟壤之中,守住自己的内心,在写作中乐以忘忧,消解负面情绪,体会另一种繁华。
那么除了这个爱好,苏轼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吃美食。苏轼在被贬十几年中过着我们市井人家的生活,种种蔬菜呀,养几只小鸡啊,酿几缸葡萄酒啊,做做红烧肉啊,生活过得很是有滋有味,贪吃的他,还费心研究了炖红烧肉的秘诀,不但自己享受美食,还写成一首著名的打油诗《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热心的教别人如何炖猪肉,估计在大宋王朝时代的朋友圈里也是广为转发,广泛传播。好一个热爱生活的苏轼!
苏轼能够对抗现实人生的第三个法宝,是他获得了有力的社会支持。他虽然是被贬官,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款待,当地官员根本不将他看作贬官,反而以此能有机会与他一见当作无比光荣的事,都争相与他结交,成为挚友,有病有灾必定有人探望,有事需要帮忙必定有人相助,苏轼在这里受到喜爱和尊崇,也是他能够保持信心的一个原因。新朋很多,故友也是不忘旧情,有的甚至不远千里去看他,长途跋涉从中原徒步而行,到达遥远的贬官寓所。这些的铁粉,着实叫人感动!不管苏轼现实人生如何,他们都是忠实的铁杆粉丝:不管你在哪里,我都要和你一起快意人生!
读完苏轼感慨多!想想我们自己,不管人生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一种兴趣爱好,比如说像苏轼一样写写文章、炖炖红烧肉等等,这可以让我们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对生活的热爱,不至于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丧失了全部的人生的乐趣。
苏轼还告诉我们,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如果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也能提升对抗挫折的信心和勇气。所以,当我们有亲人和朋友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时,我们就尽力给他鼓励和帮助吧,因为那或许就是他走出阴霾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