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了余秋雨作家的文化苦旅,内心的惊涛骇浪定是不能平息,震撼,惋惜,喟叹齐齐涌上心头。仿佛岁月的痕迹在眼前顷刻浮现,抹去时空的禁锢,低眉观书,就似与历史对话,窥得过去种种。
这几乎是篇篇浸透了国文化的凄风苦雨和中国文人的集体痛苦感,再以个人生命的真体验和真性情浇铸成文字,举重若轻,力能扛鼎。
余秋雨先生厌倦了枯燥的学术生活,便想着离开案头,换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样是为了轻松,为了开阔眼界,而是为了凭借山水风物去寻找文化的灵魂和生命的谜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人文构成。
他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
这便是《文化苦旅》的中心。
有这样一幅画面:文弱多情的余秋雨从祖国大西北的甘肃起步,转向大西南四川,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写至境外南洋的叠叠从冢。在断垣残墙或莽莽苍苍的人文山水前,一会儿静静沉思,一会儿喃喃自语,欲步却又停留……他惊叹、震憾,他婉惜、叹息 。
他走过了都江堰。一个两千年前的水利工程没有成为西风残照下的废墟,没有涅灭在尘世和时光之中,却高傲的崭露在中华大地上,不生不息,为民造福。古代劳动人民利用田间老农思想,进入了人类最清澈的思考,于是创造了如此一奇迹。“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先生笔下的对子,藏下万千感慨。
他走过了苏州。有这样一座千年古城,忠于自己的良知,静看世俗纷扰。这就是苏州。苏州是娴静的。它像一位婷婷袅袅的豆蔻少女,有的只是“吴侬软语”,凄美柔丽的小桥流水。它将清闲婉约的江南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历史待它不公,成王败寇,一夜之间,它仿佛老去。如今的苏州可不正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但在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千百年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它们,使苏州风骨尚存
他走过了天一阁。一个藏书阁,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范钦,一个真正的文化智者!是他将我们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攒聚起来,为我们的建构了一个精神的家园。没有这个二十七岁进士的明代嘉靖年间人,自明至清的数百年广阔的中国文化上哪找一个归宿呢?天下不乏爱书者,可是他们所钟爱的书,有的葬身火海有的走私海外,转眼就成了过眼云烟,徒留一声叹惋。
他走过了西域。那是一个伟大的地方。在那里发生了最大规模的汇集,交流和融合。各界尊荣的文明放下架子进行了交往。这无言的大地,有多少地方值得我们跪身,又有多少地方需要我们谢恩呢?它实在注入太多文化精髓,填补中国历史的空洞,也给予了无上的机会,让中国展现自己独有的风韵与魅力。让人如痴如梦,让人情醉神驰。
茫茫大漠,滔滔江水,夕阳残楼,西风古道,在他的笔下都变得雍容且富于智慧,仿佛成了历史的浓缩与见证,在世纪轮回中散发着不灭的气息。怀古伤今,谈古论今,作者的脚步到达哪里,情感与思绪就在哪里流淌。心游历史时空,与古人对话、与精灵交语,大江东去,却无法淘尽的风流人物一个个跃然纸上。篇篇语言精美气势恢弘的作品,就象一位无声的导游,在历史的交汇点我循着他的足迹推开了一座座神圣殿堂的大门。它吸引了诸多目光,进入了一个深邃,冷峻的文化空间,那里衔接着历史,连带着现代,希翼着未来,将一双双天真而好奇的眼睛,涂抹了层深幽的色彩。
这就是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中国,一个富于文化的大中华啊!
我想,余秋雨先生这番旅途不就是古人读书时所崇尚的那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境界吗?
然而,这并不轻松。
当他浪迹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访“人文山水”,行行止止,风尘仆仆,劳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涩的感想。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的沧桑感更能引发出人生沧桑感,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余秋雨先生便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与回忆,其实中华文化并不像当时哄传的那样顽固和腐朽。它确实步履艰难,却来自于历史和文化之间的冲突。
作者解下心中的负担与现实的束缚,放开自我,去感受于天地,寄情于山水。可这一旅程,是他本人对于人类的生命,以及文化走向的问题,由困惑而至感悟的心路历程。 这辛苦的旅程,不再是作者的旅程,而是中国文化的旅程,我们中国文化,在时间的长途中,已跋涉了上千年的路,其间所见证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言语所能说尽。而数千年所累积下来的包袱,变得如此沉重难荷,今后还走得下去吗?……
故谓之“文化苦旅”
苦意绵绵,不禁让我徒生一苦。
只因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现代人遁于城市之间,何来自然之外的感悟与吸收。只沉迷于冰冷的机械,忘却了文化之美。
中华文化在渐渐褪色啊!
这便是我苦的根源。
但许多现代人已逐渐冷漠、麻木于这种文化的遗憾。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人都认识了中华文化的悲剧,因而作者在自序中说:“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当然,希望也只是希望罢了,何况这实在也只是一种奢望。”
可有些文化,即使被人们看到,并且呼吁、挽救,又能以什么方式留存呢?历史的泥泞不能阻碍现代的车轮,中华文化的确太庞大,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不是历史的破碎,就是现代的停滞。这也是现代人面对中华文化的两难正是这样的创作情绪下,形成了《文化苦旅》中那种特有的低徊、感伤的历史氛围,在余秋雨如数家珍般的历史描写与山水文化临摹中,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感伤气息,从而有了一种悲剧的味道。作者运用沉重的笔调阐释演绎了生命之歌。如歌如泣,如怨如诉,让人荡气回肠,读后久久回味不已。我看到了余秋雨先生的痛心,甚至,我的心也就这样一起痛了起来。
我们需要这番苦旅!
我也几乎可以看到一个哲人瘦瘦的影子,背着手,低着头,皱着眉在慢慢地踱着。
我们需要跟随着这位哲人的影一起品味历史,体验文化,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拂拂地吹过我们多情而脆弱的心灵。
我们需要经历生活的磨难与心灵的挣扎,了解历史的苍凉和大漠黄河文明的盛衰,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思索曾经、思索未来。
我相信,只要我们抛下我们所顾及的,抛下我们心爱的,认认真真地,心甘情愿地去完成一次人文古迹的探寻。那绚丽的文化就会如飞瀑般一声奔泻,把你裹卷。心灵得到洗礼,知识得到储备。
你,会变得不凡。
让那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来熏陶我吧!让我静静听着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清风吧!我愿意被历史罩住,沉重的让我感动,沉重得让我麻木,沉重得让我焕发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