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达人王沇之
后人读《红楼梦》,总会哀赞曹氏"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笔法。今人要去还原北宋时代的王沇之,也同样要在时隐时现的历史风潮里寻觅他孤独的身影。
且让我们从北宋的一桩绵延日久牵连甚广的大案"太学案"说起吧。
北宋是个风起云涌大师辈出的时代,也是个政治斗争极其诡异的神时代,是宫内宫外,境内境外,党内党外,圈内圈外,各种角色各种势力大Pk的时代。这方未唱罢,那方已登台,端的好不热闹。xxxx案之后,太学案登场。
元丰元年(1078)12月,太学生虞蕃击登闻鼓,讼学官录取不公,有背景有钱的都能得到学官的青睐,无背景有实力的学生得不到学校的推荐,神宗下令开封府彻查此事。于是事情闹大了,复杂了――从丞相乃至地方的普通学士足足有一百多人被裹胁其中,作为国家最高学府的博士生导师国子监直讲王沇之受到了极其严厉的处罚:"国子监直讲、颖州团练推官王沇之除名,永不收叙",他的弟弟王沔之也在这个案件中受到牵连:"监东作坊门、河南府右军巡判官王沔之冲替(降职)",国子监校长沈季长、直讲王沇之的罪名是"坐受太学生赂升补不公,履坐不察属官取不合格卷子";王沔之的罪名是"贿赂属请"。
这件事过去之后,陆游的祖父陆佃在宋神宗的"经筵"(皇帝的私人学习会,邀请个别有名望的专家学者主讲)上与皇帝有过这样的对话:
宗神宗:"卿在太学久,经行为士人所服,卿去后,学官乃狼藉如此。"(指太学案中学官大都受牵扯,被废黜)
陆佃:"学官与诸生,乃师弟子。今坐以受所监临赃,四方实不以为允。龚原、王沇之等,皆知名士,以受乡人纸百番、笔十管,斥废可惜,愿陛下终哀怜之。且臣为直讲时,有亲故来,亦不免与通问,使未去职,亦岂能独免。昔苏舜领监进奏院,以卖故纸钱置酒召客,坐自盗赃除名。当时言者固以为真犯赃矣,今孰不称其屈,臣恐后人视原、沇之等,亦如今之视舜钦也。"
宋神宗:“太学生好雌黄人物,虽执政官亦畏其口。”
宋神宗这次说了实话,他只不过借此打压这群异见分子,烦他们成天借着爱国的名义瞎嚷嚷罢了……
宋哲宗元祐时,左正言丁骘又上疏皇帝:“太学之狱至于六、七,而沈季长、叶涛、王沇之、叶唐懿、余中、沈铢、孙谔、龚原、周常等无辜被罪,太学生非理而死者不可胜数。”
哲宗好像也没有正式给他们平反,直至北宋末年,学生运动更加高涨,有个叫韩东的太学生伏阙上书反对屈膝求和要求为李纲正名,并罢免周邦彦。同行的太学生居然达数百名之众,而数万名市民也欣然跟风而起在皇宫前请愿,一时群情激奋,终于酿成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运动。当然这是后话。
其实这篇文章主要是谈王沇之的科学成就的,即使他有天大的冤屈也暂放一边去。
1086年11月,苏颂以尚书右丞的身份主动领衔主持研究一项伟大的科技发明,他要在张衡、僧一行、沈括等人的基础上,研制更高科技含量的天文观测仪器。仅仅三年后,世界科技史就迎来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件:一座高12米宽7米像三层楼房一样的巨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耸立在世界的东方。它是如此之大,而又是如此之小,小到不差分秒不爽毫厘。它的总设计师苏颂在说明中说:“兼采诸家之说,备存仪象之器,共置一台中。台有二隔,置浑仪于上,而浑象置于下,枢机轮轴隐于中,钟鼓时刻司辰运于轮上,……以水激轮,轮转而仪象皆动。”水运仪象台一个最大的突破与特征,便是实现了观测的自动化,将观测、演示、报时集于一身,他充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层置放观测天体的浑仪,下层是演示天象的浑象,中层是使浑仪、浑象转动的机械装置。水流冲击轮轴,仪器开始运行。水运仪象台兼有观测天体运行,演示天象变化,以及随天象推移而有木人自动敲钟、击鼓、摇铃,准确报时的三重功能。它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在中外科技史亦让人惊叹不已。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先生赞叹这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创造,认为它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是世界的第一。
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高度评价,他认为“苏颂把时钟机械和观察用浑仪结合起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因此可以说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六个世纪,比方和斐先行了七个半世纪”;因水运仪象台的顶部设有九块活动屋板,他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设计、使用自由启闭屋顶的天文台观测室;又因水运仪象台可以循环往复地等速度运转,这种“擒纵器的水力传动机械时钟”,是现代钟表的先导与前驱。而与之配套的说明书《新仪象法要》则是世界上留传下来的最早最完备的设计图纸。
一项伟大的科技成果的取得,当然不只是一二个人的功劳,它更多的是一个一流团队竭尽心智通力合作的结果。王沇之便是这个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他主攻的方向是机械,是自动化装置。
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是人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科技官员,苏颂当然深谙人才的重要。他第一个发掘出来的人才便是精于机械制作的王沇之,将他从郑州原武主簿的任上调到京城,全力投入到这项国家工程之中。而王沇之当然也没有让这个国家失望。尽管这个国家曾给过他一言难尽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