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感受空气
一、【教材简析】
《感受空气》是第二单元《空气》的单元起始课,本课主要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能被压缩等,同样也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学习空气做铺垫。
聚焦板块,通过导入活动,希望学生关注到两个问题,空气的特征是什么?空气的作用有哪些?这样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也为本单元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更全面的、更科学。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通过感受活动,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与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拓展板块,通过游戏后研讨,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空气有哪些特点?
2.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
3. 总结: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流动性的特点。
二)、实验探究
1. 实验一:吹大的气球变小啦
(1)准备一个气球,吹大后用绳子系好。
(2)不拉绳子,用手捏住气球口,用力将气球内的气体挤出,观察气球的变化。
(3)讨论:气球为什么变小啦?挤出去的空气有什么特点?
2. 实验二:塑料袋取空气
(1)准备一个塑料袋,在空气中抖动,感受空气的存在。
(2)在塑料袋中收集一些空气,并把它们带到教室中。
(3)提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4)讨论:空气具有哪些特点?我们怎样证明空气的存在?
三)、小组活动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收集一瓶空气,并把装有空气的瓶子带到教室,看谁的方法最简单最巧妙!学生活动。展示学生收集空气的瓶子,互相评判各种方法。
四)、总结与作业
1.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做了哪些实验?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 作业:了解空气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干系。
五)、课后延伸
除了实验,你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大家可以回家试一试。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空气的性质和特点,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 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小组讨论和游戏活动,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但在抢券挑人环节,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显得不够自信,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鼓励。
2. 实验的效果:实验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特点。但是,有些实验的效果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改进实验器械和操作方法。
3. 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科学课程的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精神。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空气的性质和特点,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效果、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教学资源的应用等方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