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而当时郑和出使所用的巨大船只便是由当时的龙江造船厂所造。
龙江宝船厂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三汊河附近,又称龙江船厂、宝船厂,是中世纪世界最大的皇家造船厂遗址。
唐宋以来,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增多,我国的造船技术也愈加发达起来。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比较重视造船和发展海运。据《洪武京城图》记载,为了准备造船用的桐油、棕缆等原料,特在南京钟山开辟了漆园、桐园、棕园等园圃,植树数万株。还在南京城西设立了龙江宝船厂,征调各地工匠四百余户来到南京,广造海舶。永乐初年,明成祖朱棣为了进一步加强同海外的联系,扩大同诸国的交往,遂组织规模庞大的船队,派遣大批的使者出使海外。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也自此开始。
郑和下西洋所率领的庞大船队,有大海船六十多艘,连同中小船只在内,一共有百余艘之多。这些远航西洋的海船,除了在福建等地建造外,有很多是在龙江宝船厂建造的。据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记载:"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能建造这样的海船巨舶,既显示了明初我国发达的造船技术和劳动者的高度智慧及创造力,也充分反映了龙江宝船厂巨大的造船规模和能力。
龙江宝船厂自从明朝以后,逐渐废弃,整个遗址多已成为农田及水塘。当年的船坞,当地人称之为"作塘"。
迄今为止,几百年时间已过,见证着当年世界先进造船技术的龙江宝船厂静静地屹立在这里。
现在这里已经被打造成一座公园,外面是热闹富有人气的小吃街,清晨来这里晨练、散步的不在少数,即使来这里参观的也是匆匆一览留影合照后离去。唯余几方作塘的水平静地不起波澜,杨柳摇曳之下,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历史故事。
《寻梦环游记》里说:真正的死亡不是逝去,而是遗忘。
当历史被人遗忘时,历史便不再是历史。
历史就是一段段故事形成的,龙江宝船厂这里有故事。有关于郑和的故事,还有关于海运的故事。
于是南京博瑞智家庭教育带着这些孩子们来了解这些故事了。
我们在塔下集合,虞老师给我们讲郑和与航运的故事,以及当时的造船水平。
现存的三个作塘,长度约为430米-450米,宽度在40多米-50米左右,乍一看似乎只是大型的池塘,其实底下应该还留有不少当年的宝船厂遗存。
一路上边走边讲解关于造船方面的一些知识。
这艘静静地停泊的郑和宝船,是按照当年郑和船队中号宝船的尺寸和形制仿造的,内部辟作了展览馆。船首两侧点缀着鱼眼似的装饰品,据我所知这应该是当时福建沿海一带海船的典型特征。虽然只是个模型,但是依然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让人想见郑和船队何其庞大与威风。
郑和铜像重4吨,高达4.2米,手握航海图,身着官服,眺望远方,刚毅沉着,气度不凡,形象鲜明地展现了一代中国航海家的远大抱负。在我看来,郑和铜像背西面东,正对着宝船厂遗址,眼前的四、五、六作塘,在600多年前打造出了举世无双的庞大远洋船队,承载起划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360平方米的郑和航海路线图沙盘,汇总了郑和二十八年间七次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壮观地陈列在郑和铜像身后,描绘出丰功伟业。
作塘原与长江相通,郑和船队当年就是通过水闸门驶入长江,走向世界,开始了他的远洋航行壮举。这道水闸门修筑在郑和铜像正前方,五作塘的西端尽头,应该只是个模型装置。随着斗转星移,长江改水道西移,已经远离了昔日宝船厂的作塘。
曾被《纽约时报》称为“世界最大独立船东”,名列世界七大航业巨子之一的董浩云,生前有这么一个信念:“地球表面上3/4是海洋,我们应该有雄心征服海洋。”
凭着这股雄心,他从1928年天津航业公司一名小职员奋斗出头,成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
在这里给孩子们讲船王董浩云和轮船之父富尔顿的励志故事和奋斗岁月,让孩子们懂得成功的原理,并以此树立属于自己人生的最高版本。
通过参观龙江宝船厂,了解航海史和船王的故事,在孩子们心灵上种下成就卓越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