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理解: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做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因此,一位君主必须有一种精神准备,随时顺应命运的风向和事物的变幻情况而转变。
这本《君主论》也是我多年前就耳闻过的一部作品。我记得,大概是中学时代吧。那时候我在读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那本《沉思录》。(不过,这本书最终没读进去,大概只翻了两卷的样子)在《沉思录》附赠的书签上,有一个译著清单,是出版社做宣传用的。我就是在那张书签上头一遭听说了《君主论》的名号。当时看到这个直观书名,觉得应该是本讲授“为君之道”的书,挺感兴趣的,就一直记在心里。到今天正式读完,也过去六、七年的时间了吧,回头想想,还挺感慨的。
本书的作者,意大利思想家:尼可罗·马基雅维利,可以说是我们谈及现代政治学时,不能绕开的名字。他的《君主论》挣脱传统伦理观念束缚,从理性主义视角,论述了君王的治国韬略。他阐明了君主应如何维护统治,强调军队是国家统一的基础,认为君主所有的决策必须以自身实力和利益为依托,甚至可以不择手段的,去实现目的。本书浓烈的理性主义色彩,反叛了传统意义上的世俗道德,和天主教伦理观念,正式拉开了现代政治学的帷幕。
简要描述本书的历史地位后,为了便于各位理解,下面我要谈及的是《君主论》诞生的时代背景。在《君主论》正式问世的1512年,马基雅维利身处的意大利正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内忧外患,相互交叠。
对内,意大利全境分裂为五个主要势力,分别是:米兰公国、拿坡里王国、威尼斯共和国、佛罗伦萨共和国和教皇国。政治上的壁垒,导致意大利全境,无法形成强大的中央集权。对外,法王路易十二,两度率兵入侵意大利北部,攻占米兰;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与法国联合,将拿坡里王国变成自己的傀儡;甚至连内陆小国瑞士,都想在大国庇护下,从意大利分得一杯羹。
身处其中的马基雅维利,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忧虑,开始反思意大利羸弱至此的原因,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在《君主论》完本后,他把自己的论著呈给了当时的佛罗伦萨大公小洛伦佐·美第奇,希望受到统治者重视,但惨遭冷落。同马基雅维利的其他著作一样(包括《李维史论》、《兵法》等),本书因此成为了藏之后世的经典,并对政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根据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本书大致可划分四个部分。
第一章至第十一章,主要论述了马基雅维利所处时代,欧洲及周边地区存在的君主制度。马基雅维利以“朴素”的标准,给君主国划分了不同类型,分类讨论,指出形态各异的发展策略。比如:他认为“世袭君主国”显然具有先天优势,只要君王勤恳为政,政权往往不会被翻覆。他觉得“市民君主国”更容易得到人民的拥戴,因为它的统治者从平民中产生,给人民公正感;另外,在提及“教会君主国”也就是“教皇国”时,马基雅维利也没能脱离时代的局限。他认为“教皇国”不是人为的创造,而是源自人与上帝所缔结的神圣条约。但除去这一点瑕疵不提,马基雅维利对当时欧洲君主制度的总结还是相当系统的,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很全面的参考资料。
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马基雅维利着重强调了建立军队的必要性。因为在当时的意大利,主要实行的是雇佣兵制,而不是募兵制。国家花费大量资金供养外籍职业军人,可靠性极差,也直接导致了意大利诸国无力阻挡法、西两大势力的入侵。马基雅维利在这一部分的主张,和我们常说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类似。认为军队是维护国家统治的保障,批判了意大利普遍存在的“厌战情绪”。他对军事制度的构想,显然吸收了古罗马的部分建制。我想不仅是马基雅维利,应该说,几乎所有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都受到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毕竟,历经中世纪洗礼,当时的欧洲文化存在巨大断层,根本谈不上先进。
第十四章至第二十三章,马基雅维利论述的是“君主应该具有的道德”。他最富开创性和饱受争议的观点,大多来自这个部分。如果说,他先前的思想,基本已经被吸纳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或者说“政治常识”也不为过。那么他在这里的观点,哪怕放到今天,恐怕道德感强烈的人,也不能接受。马基雅维利在这些篇章里的核心思想是“作为君主,没有什么东西是必须遵守的,一切根据形势判断。”比如:他认为,当一份盟约不再符合利益时,必须毫不犹豫的撕毁。当人民不再服从时,君主必须收起仁慈,用铁腕镇压;当宗教神权变成阻碍时,甚至连教廷,都是可以背叛的。马基雅维利强调:面对现实利益,所谓的荣誉,根本就是一文不值的东西。
这个主张,历来成为思想家们争论的焦点,包括我自己,也不能赞同。但坦白讲,马基雅维利所说的,恰恰使很多人敢做不敢言的话。尽管我们的社会不断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可事实上,惟利是图的情况,其实很常见。而且越是接近现代社会,人在面对利益时就越发不近人情,这点在当今的中国,我们也能感觉到。古老荣誉感,道德感,真的已经褪色太多了。所以虽然不赞同马基雅维利的观点,但我们必须承认,他说的是事实。
最后,二十四章至二十六章,马基雅维利的主要目的,是呼吁统治者采纳自己的观点,让意大利重归统一。这部分主要是对意大利当时形势的分析,和他对自己先前观点的总结。当然,我们知道,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最终是没有被采纳的。意大利的分裂情况,直到20世纪初才真正结束,离他思想的提出,也过去几百年的时间了。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墨索里尼政权,曾大量引发《君主论》给民众,渲染爱国情绪,呼吁人民投身法西斯主义。仔细想想,这还真是历史比较无奈的一面。爱国者的思想最终被独裁者所利用。
分部分简述了本书的主要思想,下面来谈谈它的缺点。
第一点是受时代局限,很多观点在当前看来是落后的。比如:先前提到的,马基雅维利对“教皇国”政体的认识,放之今日,就有很“滞后”,宗教色彩太浓重了。
第二点是例证说服力弱,并且许多内容不可靠。例如:在论述那些“凭借能力成为君主的人”时,马基雅维利列举的四个人物是“摩西、居鲁士、罗穆路斯和忒修斯”,其中除居鲁士之外,另外三个人物皆源自传说。(摩西出自《圣经·旧约》,罗穆路斯来自罗马建城的传说,忒修斯是希腊神话里的人物)这样的举例,在当时可能更具感染力,但放到今天,逻辑上绝对是行不通的。
本次对《君主论》的阅读,其实没带给我太多思想上的颠覆。因为马基雅维利的大多数观点,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常识”了。我最大的收获,其实是,了解许多政治思想它的出处在哪里。这种认识上的“寻根”,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的。这本书很薄,补充一些文艺复兴的历史,读起来也不费力的。如果有兴趣,我建议你也找来读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