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内心引力》观后感
有一天与一位朋友聊天,我们谈到如火如荼的内容创业。
知识学习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所谓的专家和大咖,各种学习平台也是如雨后春笋。
我们现在玩的饭团更是如此,各种饭团多达一百多个。
问题是,我们真的有什么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去学习这么多东西么?
还有,为什么大家都纷纷去开设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简书,饭团呢?现在还有机会像彭小六一样逆袭么?
就像罗辑思维从微信起家,在到优酷视频,再到得到学习平台。四年之内,迅速从无到有,从一个离职的央视制片人,变成知识学习领域的一座高峰。
可能你已经想到,大家想做的其实是品牌。
互联网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变化不仅仅是便利与互联,更主要的就是让再小的个体也有了自己的声音和符号,即品牌。
个人品牌的价值能有多大,看看【得到】上的订阅专栏,订阅数最多的高达150000人,每人199元,总销售额30000000,不用数了,是3千万。
想想看,一个最好的淘宝皇冠店一年销售额能有多少,多少中小企业一年收入也就几百万。
在这个全民个人品牌的时代,我们看到他们的外表光鲜,却很少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他们到底是如何完成普通人的逆袭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走进了沈阳行动派组织的纪录片《内心引力》,其实我对这个名字有点免疫的,因为我不太喜欢吸引力法则,毕竟这种靠精神想象力的生活过于理想化,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
当然,在观影前,我了解到这是关于7个创业者的故事,拍摄这纪录片也是历时旷日持久,四年的跟拍,8000G的视频素材。
这些事实很让人震撼,但是这更证明本片是一部励志故事。
所谓励志,运用各种传奇故事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让人热血沸腾,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他们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
对于励志故事我也是很排斥的,不是说我不佩服故事主人公,我其实非常喜欢励志榜样,但是只因为年少时看的太多了这样的故事,鸡血大多了总有清醒的一天,日子还得过,别人的故事是我们的故事么?
所以读到这里你也一定知道我为什么去看《内心引力》了,用赵本山的话说,我就是想看他是怎么忽悠的,而且是组团忽悠。
开场第一句我就被震撼住了,Tina说,当你发现你的生命只有一次,你就再也无法庸庸碌碌的活着。
这种震撼也与第一次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是炼钢铁的)一般: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
创业者张强在最艰难时期,投资人谈判失败时,来到父亲墓地,对父亲说,爸,再过几十年我也会在天堂与你相聚,那时候我不想给你讲我的故事时,显得那么苍白。
这里一样让人深深触动,我也不禁问自己:我得人生又想过成什么样子呢?我在虚掷光阴还是在全力以赴?
可是转念一想,无数的普通人不都是轻轻淡淡的走过一生呢,难道他们不想让人生更有意义,可是为什么他们没做到呢,他们怎么就对自己仅有一次的人生那么草率敷衍呢?
当然,他们最常说的话是我的命就这样的,子女就是我全部的希望。
什么是认命?
一个奴隶的后代坚定认为自己是奴隶;一个王公贵族的后代坚定认为自己就该锦衣玉食;一个富二代就认为自己不用努力也会有更多的财富;一个农民的后代就该世世代代在土地上劳作。
我没有资格去评判别人的人生,因为他们也都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那么我们自己呢?
很多人年轻时不认命,于是在父母的资助下,通过学业改变了人生轨迹,也有的人提前进入社会,在打拼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可是到了毕业后或者稳定下来,大多数人在现实遇到太多阻碍,比如结婚要买房,升职靠能力也不行,体质内限制多,有的工作一眼就能看到退休等等。于是我们开始认命,开始向世俗妥协。
最典型的例子是很多人毕业后就不再学习了,理由很简单,因为这辈子的学习都已经学完了,再学也没用,所以在自我成长上他们基本认命了。
可是,《内心引力》里的七个创业者却选择了不认命,不仅仅是心存梦想,而且是异常的执拗。
张强为了个人的医院,毅然从体制内的医院辞职,放弃那无数人羡慕的收入与福利。
某某为了自己的书店梦,不顾村民的嘲笑与挖苦,继续建设有特色的传统书店,最终青碧书院和牛圈咖啡店在安徽的一个农村开业了。
【内心引力法则1】不认命,是那些活出自己人生的前提。
可是,只是不认命就够了么,影片里省略了太多重要的前因后果,比如他们的启动资金哪里来的,他们的家人什么态度,他们在为了梦想打拼时经济来源靠的又是什么。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都有500万,那么你不想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吗?大不了赔了450万,还能继续普通人的生活。
所以我想观看这部影片最主要的不是被他们的故事,精神,吃苦,执着所感动,而是去找到那些具有普遍适用的规律与方法。
否则,你想想,在中国一个亿的农民工里比这七个人更能吃苦,更有故事,更有精神,更执着的会有多少,答案是不计其数。
所以这七个人一定做对了什么事才创业成功,而不是因为他们创业成功所以才让我们震撼与感动。
【内心引力法则2】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
那么他们做对了什么呢?
为了那些求医的患者免受大医院的参差不齐的治疗质量,他们一方面不信任医院的医疗质量,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选择医院就医。所以张强创办个人医院,用专家的个人品牌作为医疗质量的背书。
为了带给中国人更多户外运动的精彩,让人们看到多彩的世界于人生,Tina把班夫电影节户外活动引入中国。
为了让更多城市人品尝到更多大山深处的优质食材,也为了让保证自己的网店的品质,把文翰深入四川农村,起早贪黑,翻过崇山峻岭,寻找更多优质的蜂蜜,竹笋等。
表面上看,他们给用户带来了不同的产品与服务,但是本质上,都是在满足一部分人的个性化需求。而最主要的是他们都在用品质打动用户,也就是追求卓越的品质。
在衣食住行这些人们普遍需求里,他们没有通吃一个分类,而是做一个行业的细分,并且力争做到最好。也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细分。
这些只不过是商业竞争中的基本规律,做好供需关系只是个开始。
【内心引力法则3】追随成功者,你不可能成功;有差异化路线,你才可以与众不同。
你发现没有,他们都特别会讲故事,每一个创业项目在他们手里,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是为了传达一种人生追求。
Tina说中国户外运动太小众,而且很多人得户外运动很单一,爬山,骑车。可实际上户外运动种类特别多,我想让中国人接触更多的项目,看的更精彩的外面世界。
张强说我就是想医生自己成为一个品牌,也让患者不再为找一个好大夫而发愁。
吴永红说,我不认为偏远农村的孩子们不配使用更好的书桌,事实上书桌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会感受到沉淀的希望与爱心。
他们讲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故事,更是很多人想要的故事。这才是讲故事的最好境界。
正如一句话说,好的领导通常会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的却从来没有想过的地方。
【内心引力法则4】唤起感情共鸣,让更多人与我们同频。
那么,当我们也会发现差异化需求,也擅长讲故事了,就意味着我们也会向他们一样创业成功了么。
醒醒吧,这肯定是在做白日梦。
你必须想清楚另外一个更本质的问题,那就是他们为什么要创业呢。
我们之前说他们为了挣钱,为了闯事业,为了打造个人品牌等等。但是他们真的不是为了成功才成功,更不是为了励志才励志,而是追求自己的内心。
换句话说,他们创业是因为这让他们可以做自己,实现自己,成就自己。
也就是说这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现在就是在做自己,而不是听命于亲友的安排,或者你过的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盲目追随别人的成功,那么你也没必要一定要去创业。
所谓的创业是现实与理想之间平衡的一种方式,不是唯一,也不一定是最佳的捷径。
到这里,你也一定能猜到我要说的是什么了。
你把这部片子看成励志的或者创业的,其实对我们影响不大,难道你缺这么一剂鸡血吗?
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的是去做自己。
而最重要也不是做自己,而是你要做什么样的自己。
回到苏格拉底那最经典的问题:
我是谁。
【内心引力终极法则】我是谁?我在做自己么?
想明白这个问题,你也会更快的接近自己想要的人生,也就等于有了自己的一把人生尺子,
衡量出想要与必要的梦想,辨别出别人的梦想与自己的追求。
最后把方所创始人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我们没有赶上诺亚方舟,那么一定不要再错过方所。
祝你找到你自己独一无二的“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