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这些状况?
迎面走来一个不是很熟的人,躲也躲不掉,不打招呼会不礼貌,打招呼呢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对面坐着一个“闷葫芦”不会说话,你聊着聊着就发现很难聊下去了,气氛很僵;
和同事和领导同乘一部电梯,你们四目相对,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心想我刚才爬楼梯就好了;
朋友聚会上,大家有说有笑,可是一到你发言,大家就冷场;
跑去相亲,总觉得说的那些话特别傻,说着说着就想转头走人;
和长辈,和比较厉害的人聊天,总卡在自己不擅长的话题上,突然就接不上话了……
跟你透露一下隐私,以上这些全都发生在我身上过。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准确地说应该是在人生前25年的时间里,都是个内向、不自信、胆子小、缺乏说话技巧的人,每次遇到人多的社交场合,我都会故意躲开;每次上台做演讲或者汇报工作,都像赶赴刑场一样心情沉重;每次手握话筒去采访一个个陌生人的时候,我都需要花很长时间做心理建设。
有一天我意识到,不能这样下去了,我是主持人,是记者,我必须学会攻克这个难关,至少要让自己不惧怕陌生人,不惧怕和任何人讲话。于是我花了将近十年时间去钻研说话这件事。我想搞清楚,人和人之间好的闲聊和沟通,究竟有没有规律可循?
想要在各种场合掌握轻松聊天的方法,想要跟任何人都聊得来,我总结出“一个真理,两个原则,三个技法”。
1、一个真理
闲聊是一种生存能力。和人沟通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人类学家甚至认为,剥夺和他人接触的机会,是一个人所能承受的最残酷的惩罚。
在我面对面接触的近百位学员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员认为闲聊是很无聊的事情,毫无意义耽误时间,为什么还要专门学习呢?学了又有什么用呢?
我挺理解他们的想法,毕竟生活节奏快,自己性格又比较内向,宅在家也挺好啊。但我还是要说,虽然聊天的内容不一定有什么重要信息,但是绝不意味着它毫无必要。或者说,正是因为聊天的随意性,才显出它特别有意义。什么意义呢?
第一,闲聊是所有沟通的敲门砖。不管东方文化还是在西方社会,人和人不能一上来就直奔主题,特别是关系不熟的人,一上来就直奔主题是不尊重和冒犯,闲聊这个步骤绝对不可以省略。
第二,闲聊是一个人性格、见识、品味甚至价值观的外显。一个人喜欢喋喋不休还是更喜欢倾听,是高谈阔论还是措辞谨慎,喜欢聊八卦还是喜欢聊股票,语速快还是慢,声音大还是小,所有这些都在透露一个人的真实面貌,对一个人的认识和了解必须也只能从闲聊开始。
第三,闲聊的意义在于,它是自我确认的重要环节。鱼只有游在鱼群中才知道自己个头的大小,人只有在交流中才能不断得到自己是谁、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自我确认。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就是闲聊是一个人获得归属感、存在感的重要方式。所以我们说闲聊是一种生存能力,这是咱们首先要达成的共识。不论你性格外向还是内向,从今天开始要更加重视闲聊,一个会闲聊的人心理会健康,工作会更顺利,幸福指数会更高。
2、两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叫“控场率原则”。什么意思呢?足球比赛你肯定看过,比赛结束以后会有技术统计,叫双方控球率,一般来说,最后赢球的往往是控球率高的球队。把这个概念移植到谈话中时会发现其作用正相反,闲聊的时候——不论是两个人聊还是一群人聊——一旦某个人的“控场率”过高,就会令一场谈话走向无趣。你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始终是某个人在高谈阔论,其他人没有插话的机会,这样的谈话会很无趣。
知道这个原则后就好办了,怎么办?调整控场率。调整的目标不必非得是5:5,大体上保持4:6或3:7的比例就很理想了。自己说话过多的时候,及时停下来,把话题交给对方;自己话少的时候,择机加入谈话或者创建一个新话题。
有人说,你这个道理都懂,可是具体怎么做呢?给大家一句话的方法,很简单:接住送出去。就像打乒乓球一样,别人打过来的球先接住,然后再打回给对方。
举个例子:
甲:你家是哪儿的呀?
乙:哦,家在南京,你呢?
这里面的关键点不是接住,而是送出去:“你呢?”
再举个例子:
甲:哎呀这个电影太烂了,我都想退票了。
乙:我看网上评价也不太好(接住),你也觉得不好看是吗?(送出去)
甲:拍的什么嘛,为了搞笑而搞笑,而且段位也太低了。
乙:嗯,今年好像就没几个好看的国产片,搞得大家都不知道该看哪个电影了?(接住)你一般都喜欢看哪种类型的呀?(再送出去)
我们看,接住送出去,话就不会掉地上,就可以非常好地平衡两个人的对话量,对话量平衡了就不会冷场了。有没有发现,刚才我举的例子有什么规律吗?没错,就是先跟随对方或先表示类似的观点,然后通过一个问题延续旧话题或创建新话题。
“哎呀这个电影太烂了”,对应的话是什么?“我看网上评价也不太好”;
“拍的什么嘛,为了搞笑而搞笑,而且段位也太低了”,先跟随,跟随那一句?“嗯,今年好像就没几个好看的国产片”。
很多聊天为什么进行不下去?就是因为我们太急于表达不同观点,而且不同观点建立在“对方是错的”这个前提下。
我有个印象深刻的经历。一次朋友聚会,里面有个女孩的工作比较神秘,是给军工厂提供配件的一家企业。有位男士很好奇就问她:“你是不是每天都能看见飞机大炮呀?”你猜这个女孩是怎么回答的?
她说:“你好幼稚啊,我们又不是造飞机大炮的。”气氛瞬间尴尬,这位男士也僵在那了,我赶紧找个话题岔过去。
结果没完,还有不知趣的,又有一个朋友问这姑娘:“你们公司招人有什么特殊条件吗?像我这样的能去面试吗?”姑娘说:“招人的条件我不太了解,不过我当时一面试就通过了!”然后又是一片哑口无言。聚会快结束的时候,这姑娘先走了,留下来的人全就炸了,七嘴八舌地说“这姑娘谁叫来的呀,太傻缺了,会不会说话啊,以为自己是谁啊!”那场面真的是同仇敌忾!
为什么这个姑娘这么遭人嫌弃和讨厌?就是犯了我刚才说的那个点——太急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一旦你急于表达不同观点,就会让谈话控场率失衡,马上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气氛。该怎么办呢?我来演示一下。
还是刚才那两句对话。
甲:“你的工作是不是每天都能看见飞机大炮?”
怎么接住送出去?
乙:“我去之前也这么以为的,觉得那得多酷啊,我从小就有上战场打仗的梦想,结果没想到去了才发现,就跟造矿泉水的工厂一个样,也是那种流水线,各种机械臂,而且我是坐办公室的,工厂一年也去不了几回。”
先跟随对方的话或说出类似观点,然后再阐明自己的观点,别急着否定别人。
第二个对话。
甲:“你们公司招人有什么特殊条件吗?像我这样的能去面试吗?”
怎么接住送出去?
乙:“据说只招硕士以上学历,不过像你这么帅的,估计也没问题!”
要记住,闲聊不是答记者问,不必那么严肃,有时开开玩笑,顺便夸夸对方能非常好地调节气氛,大家都不会尴尬。你说对吗?
第二个原则:交换原则。
沟通交流的本质是一种交换,会聊天的人都是善于交换的人。怎么才能不露痕迹地通过交换获得理想的聊天效果呢?
这里要引出“社会交换理论”,这是一个社会学理论。什么意思,就是所有的关系都建立在社会交换理论之上。如果我们和对方相处带给我们的收益大于或等于要付出的成本,我们就更愿意建立和维持这段关系。换句话说,当我们和某个人交往发现“无利可图”的时候,这段关系就会很快结束。
我们有时候不愿意和陌生人说话,就是因为还看不到预期收益,甚至担心自己血本无归。那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他就会想,我对别人而言没什么可利用的价值,所以不会有人想认识我。实际上,社会交换理论中“收益”这个词,既指有形收益也包括无形收益。
每个人的价值一定包含了能为他人的提供的无形收益:理解、尊重、同情、喜欢,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情和爱情。所以,当有人在心里说:“你竟然这么理解我的处境,并听我倾诉,你一定是个不错的人。”这种想法就不难理解了。收益,具体到聊天中,是个挺容易的事,它取决于你多么在意对方。
明白了交换原则,我们就来说说要点。第一个要点,学会赞同。
这一点太重要了,如果你只想学一个聊天招数,那就学会赞同吧。恐怕你会问,“我明明反对他的观点,为什么还要假装赞同呢?我一定要这么虚伪吗?”
我非常负责任地说,这绝不是虚伪,只是你没理解赞同的全部含义。
赞同,并不意味着你要同意对方的所有观点,但是一定有某个部分,甚至很小一部分,说的有几分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在日常对话当中善于抓住这个有道理的部分加以赞同,你的谈话能力会呈指数级提高,你会更受欢迎。
一般来说,句式是这样的:
嗯,这一点有道理,有的人可能真的会这么做,不过我同时在想……
先赞同再表达自己的疑惑。
为什么说赞同十分重要的呢?不论对话双方是朋友、母子、领导和下属,还是老师和学生,人都会有自我防御,当一句话让一个人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他的自我防御就会启动,这个时候你说再多的道理,他也很难听进去,对话自然就无法进行下去了。聊天也是这样,学会赞同别人的观点或一部分观点,别人就会认为你和他是站在一起的,就不会建立自我防御,很多话题也就容易展开了。
第二个要点,学会自我袒露。
再介绍个理论——“约哈里窗户理论”(我在第一本书里介绍过)。人的内心世界分为开放区、隐秘区、盲视区和未知区。开放区就是我知道你也知道的事情,隐秘区是我知道,但你不知道的事情,盲视区是我不知道但是你知道的事,未知区就是咱俩都不知道。当你把隐秘区的信息转移到开放区,这个转移的过程叫自我袒露。通俗地说就是,把只有自己知道的事透露给对方。
这有什么好处呢?你会发现,当适当地向别人透露自己的私事时,对方就会认为你拿他当朋友了,至少比较信任他。而且人很有意思,当你把隐秘区转移到开放区的时候,多数情况下对方也会这样做,这时候你们就完成了一次信息交换,你们之间的距离也就拉近了,你们都会觉得和对方聊天是有价值的,或者是有意思的。
3、三种技法
第一种技法叫话题繁殖。很多时候,不会聊天是因为缺少话题,不知道该聊啥,素材太少。有位朋友说,“我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呆着,下了班就回家,回家就做饭带孩子,不怎么看报纸看电视,不喜欢玩手机,所以我确实没有话题的素材啊!”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你只是不会话题繁殖而已。
话题繁殖,顾名思义就是让一个话题“生”出一个甚至好多个话题,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还记得之前那个看电影的案例吗?
甲:“哎呀这个电影太烂了,我都想退票了。”
乙:“我看网上评价也不太好,你也觉得不好看是吗?”
甲:“难看死了,拍的什么嘛,为了搞笑而搞笑,而且段位也太低了。”
乙:“嗯,今年好像就没几个好看的国产片,搞得大家都不知道该看哪个电影了。”
一般来说,聊到这个“破电影”的时就快聊不下去了。那么接下来我们让这个“破电影”话题进行繁殖。
“破电影”可以繁殖成“电影”:你一般都喜欢看哪种类型的电影呀?
如果对方说喜欢动作片,那么可以继续繁殖,问他最喜欢哪几部动作片啊?
如果对方说,也没什么特别喜欢的,你该怎么办呢?还能继续繁殖,两个方法:1、要么先赞同,然后转到说自己;2、要么给出建议,让电影这个话题先不要那么快的结束。
1、先赞同,然后转到说自己。举例子:
“我也是,以前吧喜欢看爱情片,现在好像也不怎么喜欢了,来来回回就是那么点事,不过那天在家看了部叫《从新出发》,还挺不错的,里面的歌特别好听。”
2、给出建议。
“我听朋友说,有个根据日本漫画改编的电影叫什么来着,好像要上映了,你有兴趣吗?”
方法1,你通过赞同让对话继续,然后说到了一部片子里面的歌很好听,那么话题“电影”就可以繁殖出了“歌曲”,“歌曲”可以继续繁殖为“歌手”、“演唱会”,进而想到“网络综艺节目”、“某个艺人”、“这个艺人的绯闻”、“其他明星的绯闻”以及跟这些相关的其他事情。如果对方不急着回家,你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跟他聊一宿不带重样的。这就是话题繁殖。
方法2,你给出建议、新建话题,从一部破电影跳到了日本漫画,漫画可能是你比较熟悉的领域,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引领话题,逐步提高自己的谈话控场率了。
话题繁殖的好处在于,不必担心说的话题自己不擅长,你可以巧妙地把它引导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记住,这中间别忘了赞同别人。
第二种技法:高效倾听。
有人会问,我是来学说话技巧的,你跟我讲倾听,逗我玩呢?还真不是,我要说的是高效倾听。什么是高效倾听?就是在倾听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的能力。
我在第一本书(《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日常版)里举过这个例子。
甲说:“等你搬来北京的时候,你所看到的我,跟现在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
乙说:“哦,那你觉得我什么时候搬去北京合适啊?”
你觉得这个对话有什么问题吗?答非所问对吧。因为乙没有抓住甲的“主要信息”,而是就“次要信息”提问。甲的主要信息是什么?是自己会有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你要就这个问题发问,因为估计这时候甲都憋得不行了,就等着你问她呢,都快急死了,可你偏不问。
生活中这种情况非常多,你老怪自己没话题、太内向、不懂技巧,其实是你的耳朵有问题,不会听。能在别人的陈述中迅速发现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是一种非常牛的能力,它能让你们的沟通效率大大提高,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指东打西。
主要信息,未必是说的最多的部分。能否捕捉到它,取决于你同理心的强弱。同理心涉及“情商”的部分比较多,就不展开说了。总之,善于抓住主要信息的倾听,一定是高质量的倾听。
介绍最后一种技法:重复+提问。
提问,很多人都会;“重复”,许多人却不懂怎么用。重复这个绝招太厉害了,它可以帮助你克服很多尬聊的场面。
举例:
甲:“昨晚又加班了,公司领导都没让我们回家,直接在公司附近订了酒店让我们住。”
这个时候要使用“重复+提问”,可以这么说:
乙:“你昨晚住在酒店了呀?”(重复“酒店”)
甲:“对啊,十几个人,还挺热闹的!”
乙:“十几个人,那还肯定热闹(重复“十几个人”),晚上是不是还集体在房间打王者荣耀了?”
甲:“哪有时间打啊,干完活都快1点了。”
乙:“都1点了呀(重复“1点了”),你们加班也太疯狂了,为什么事加班啊?
运用好“重复+提问”,你还会发愁没话说吗?
好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两期讲的内容,关于聊天我提出了:
一个真理:闲聊是一种生存能力
两个原则:控场率原则和交换原则
三种技法:话题繁殖、高效倾听、重复+提问
我想和你达成一个共识,实际上,我所讲的“避免尬聊”并不等同于“练就好口才”、“提高辩论术”,它不会帮助你成为演讲大师或者脱口秀明星,至少我的目的不在这里。因为,“口才”与“聊天”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好口才需要用脑,而好聊天需要用心。
生活是一碗汤,聊天就是佐料,会聊天的人生活有滋有味充满乐趣。今天起,不妨问问自己,准备给你的这碗汤里添加怎样的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