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进行了两课的教学,少年调整了顺序,所以上的是《影子的秘密》和《月球—地球的卫星》。
《影子的秘密》一课主要通过回忆阳光下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进一步提问是什么原因让影子产生了变化,孩子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知道了。但我发现各个班级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有点绕,因此导入时,我特地拍了两张对比明显的照片让学生一边看照片一边说。紧接着利用我准备的三个材料产生影子,进一步指向影子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孩子们基本上知道物体是拿来遮挡光的,所以这里引入遮挡物这一概念还是很顺利的,最后我给孩子们下了定义:光源发出光,光照射到屏上,遮挡物遮挡了一部分的光,最终光线照射不到的黑暗区域就形成了影子,但我发现我这个定义对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还是太难了,所以只是在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是系统的说了一遍。紧接着,回忆了阳光下物体影子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有没有办法让小木块的影子发生变化?再让孩子们分组实验。分组实验前要求学生记录木块、影子、光源,大部分的学生记录的直观明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的记录不是很准确。实验结束了以后播放了影子游戏,最后留了三分钟让她们自己玩影子游戏。
这一节课上到后面几个班,我发现了一个调控纪律很好的办法,就是关灯代表实验开始,开灯代表实验结束。学生第一个实验不知道,但是基本上第二个实验就知道了,大家可以试一试。就是有点怕灯被我闪坏了。
《月球—地球的卫星》这一节课的分组实验,因为材料以及功能室的限制,在教室里完成了PK实验。导入时,我提出关于月球你知道了它的哪些秘密?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颗天然的卫星,然后我出示了月球正面、背面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月球表面的特征,然后播放了一个视频。紧接着出示了一份月球资料,让学生们自己整理了一部分感兴趣的内容。然后聚焦到月球表面为什么是坑坑洼洼的,最终再模拟实验,实验部分,为了增加趣味性,我根据教室内各组的情况,让学生PK,我拍照做记录,最终选出模拟并记录的最好的一个组。这个模拟的最好的一组是打引号的,因为确实没有模拟的最好的,但是记录的最好的肯定是能选出来的,一个看真实,一个看准确,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环形山的形状。实验结束后,回到导入时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这么多秘密,你还想知道它的哪些秘密?试着把他写下来。在上课的时候,我觉得流程也还好,但是在写这份反思的时候,我在想,把整理月球资料放在前面一部分是不是更加的流畅?更符合这一节课的逻辑性。
关于这一课的模拟实验,有两个班的小朋友提出了:砸向月球的陨石是怎么被“拿”走的?这个问题我在开始上课前就想到了,也请教了一下办公室的其他老师,但我认为他们给我的解释不是很实用,所以请问一下这个怎么给孩子们解释比较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