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曾国藩的了解也仅限于“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广泛流传的这句话。这本《曾国藩传》让我对他有了全面的了解。按照“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而改之。”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写下下面的内容。
对曾国藩的认识
艰难的科举之路
草根逆袭的人物,曾家数代从来没有有过当官的,到曾国藩的爷爷那里,老爷子执着了,不信曾家出不了当官的人。曾国藩的父亲开始了科举之路,曾国藩也走向了科举之路。这一考真是不容易,考了7次终于考上了举人,而后顺利进入翰林院,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开启了京官之路,也开启了曾国藩的传奇一生。
文转武,创立湘军,来自不易的胜利
文官练兵,成功创立了湘军,并带领湘军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清廷的各种冷言冷语,同行们的各种质疑等,经历过三次兵败,三次自尽未遂,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次打破自己,重塑自己,最后获得了胜利。
最后的岁月,虽有骂名,依然勤奋有恒
两江总督的最后时光,因出任天津,处理天津民众和洋人之间的“天津教案”,被朝廷利用,做了背锅侠,被骂“卖国贼”,“汉奸”,被朝廷默默调走,回归故里。晚年疾病缠身,但仍坚持读书,思考,处理政务,直到油枯灯灭。
通过读《曾国藩传》,我总结了如下5点:
高度自律
当曾30岁要励志成为圣贤的时候,发现自己是一个傲慢,自大,喜欢聚会,玩啊,这样的人,开始思考如何做,他的朋友建议他写日记,也是从这时开始,开启了高度自律的生活,通过写日记,记录自己今天读了什么书,见了什么人,做了什么思考,有什么做的不对的。这个习惯伴随了他的一生,一直到去世前一天都在写。
喜欢阅读,善于思考
从草根到晚清名臣,除了要做好手头的事情,他要多读书,多思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都会坚持阅读,比如,他熟读《孙子兵法》,就帮助他创立湘军,提高了他的军事才能。另外,无论是成功还是遇到问题或者失败,他都要总结一番,总结成功的地方,反思错误的地方,他叫“悔”。他会在平定太平天过后,主动裁撤湘军,因为他已思考清楚自己的处境。
扩大人际圈,愿意分享,培养人才
和1个人交流,获得2个思考维度,增加1个信息,和2个人交流,增加6个思考维度,增加3个信息,那么和更多的沟通,将获得更多的想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曾国藩喜欢交友,刚到京城做官的时候,他就结交了不少朋友,后来他成立湘军,湘军除了要军事训练,还坚持对湘军进行讲课,让他们读书学习,而且他的幕府多的时候有100多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的人才,丰富了自己的人际圈。对自己最优秀的学生——李鸿章,也是授之于渔,帮助有加。
目光长远,有大局观
湖南乡下出来的一个农民,如果只是乡村野夫的视野,怎么可能成为晚清名臣之首?能成功,和他的眼界和格局有很大的关系。他刚到京城做官,第一时间意识到和别人的差距,就开始奋力追赶,从而得到皇帝的认可。也正是因为他有大局观,目光长远,也让他在艰难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却比如主动裁撤湘军,同时扶持李鸿章的淮军,并派湘军优秀人员协助。比如天津教案,当朝廷让他下马,换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时候,他出城迎接,表现出的大度。
拥有开放的心态,客观看待变化
虽然“师夷长技以制夷”没有救中国,可他对待洋务的态度,也说明了,他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了解到只是一味的学习文化是没有用的,要学习他们的技术,所以他提出了让中国人去留学学习。另外,他能客观看待洋人为中国带来的变化,在处理冲突的时候,能客观的分析问题。
就如那句歌词“没有人随随便便的成功。。。。”曾国藩的一生也是他奋斗的一生,他的为官,为人,处事都有我们借鉴学习的点,愿我们在感慨古人一生的同时,也启发我们的生活。
本书片段: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创建军队,统率群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谓不大。就立德而言,他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近乎纯粹。
曾国藩的成功,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可以部分抵消对儒学“空疏无用”的指摘。曾国藩一生功业都是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完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又使他能够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和经验,应对复杂的世事,饶有余裕。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的道德准则,使得他能为人磊落,不为低级趣味所纠缠,纳人细垢,成己大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降服人,吸纳人,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曾国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