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一位老师认识千米一课,对他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环节,促进学生量感发展有了很深的体会。这节课教学环节简约而不简单,三道填空题支撑起了整节课,激活了学生的经验,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老师从回顾曾学过的长度单位开始,让学生回忆已学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回顾之间的进率和关系。然后呈现了三道问题:数学书厚约6( );小明的一步长约5( );朱老师家距离学校约3( );这三个问题层层推进,一步有多长,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但是解答时却出现问题,当然问题正是进一步研究的机会,课堂中学生出现了分米和厘米两个答案,老师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对分米与厘米的比较,在比较后在心中用单位去量,去与一步进行比较,从而估计出答案,这应该是发展学生量感所必须的,精心的设计之后顺势唤醒学生对单位概念本身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的出现引发了认知的冲突,有学生以为是3米,借助学生对米这个单位的理解很快就否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度量单位的欲望。首先感受对10米长度的理解,这个理解借助量来进行,但并没有止于量。学生拉10米长的绳子与教室长进行比较,促进学生对10米的量有更深刻的感受之后又进一步用8个小朋友手拉手来感性认识10米的量,用多少层楼高大约是10米让学生变换认识不同的10米,从长到高,到眼中所见的感悟。
从10米引出百米的认识,对百米的认识是借助生活场景跑道进行的,利用十米进行度量感受百米,利用10米来量100米,有数的关系有量的变化,可以让学生在变化中感受、感悟新的单位百米,然后借助视频观察学生走一百米要走多少步,身临其境的感受百米长度。
最后,10个百米是千米既是数的变化又是量的积累。从步行100米所用步数和时间推算行1千米所用步数和时间让学生不仅仅从数量上感觉到变化,更重要的是从量上感受千米,用整个年级小朋友拉手来体会千米之大。
在学生对千米有所理解之后,利用百度地图,让学生找1千米、2千米、3千米,这个找就突破了单纯的量,而是一种比较的量,这是学生对度量单位理解后的灵活运用,在量中感悟相关的量,在比中体会、理解相关的量,在用中进一步发展对量的理解,教学过程自然清晰,学生对量的感悟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