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双十二、黑五、618,
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
几近死去的户外广告
因为这个疯狂的消费时代而得以残喘
“1万元以下的必买包”
“给男票的10个礼物”
“爱你的男人会给你买YSL星辰”
这样的标题,简单粗暴,无需动脑,
传遍微信朋友圈
这个区域布满微商、晒娃狂魔
旅行自拍、加班鸡汤等各种表演
当然,有人会说这个太女性向了
男人们的标题会有些不一样
“三十万档的车最佳选择是”
“上海房价是否会降”
似乎每个人都在谈论消费升级
每个人用消费自己贴标签
买muji似乎就是文艺青年
买机械键盘的都说自己是极客
爱买名牌的似乎脱不了败家的头衔
关注车的男子多半都要走花花公子路线
当然消费并不是简单的买买买的概念
消费已经占领了你的精神生活
你的精神世界需求,都有人为你独特定制
若你爱音乐,五月天为你定制音乐鸡汤
喜欢独立?陈粒、程璧和专辑卖200的左小
总归会让你找到不一样的小众快感
看几本腐向文买上几本本子的是二次元
如果你爱全球各地自拍
或者就被打上了流浪者的标签
爱看《暗恋桃花源》
每年都去乌镇戏剧节,
别人看你的眼神有一点点不一样
人们习惯肤浅,习惯快速,习惯手机社交
不习惯深度,不习惯阅读
不习惯没有Wifi的世界
在地铁里投放的10000本书
被人嘲笑给地铁保洁增加工作量
曾经的文艺青年偶像,暗戳戳发起召唤
“我们需要抵抗这个消费世界”
可是他还是接受了世俗的资本投资
把文艺青年这个project,做到最大化
他在自家那堆积如山的书的客厅里
也会承认自己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
那么是不是真的如很多人所说
我们变得越来越肤浅?
2010年代的我们是堕落了么?
我们是否远离了80年代的纯真时代
远离了30年代的黄金时代?
答案是:不。我们从来都是那么肤浅
**30年代的文艺青年们,真就不食人间烟火**
黄金时代里的萧红,似乎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真文艺青年
她会在文章里无数次写
去鲁迅家拜访时路过的人家做的炸酱面
鲁迅的一众好友们也热衷于讲黄段子
才女林徽因居然还跑去割了双眼皮
就算很多人视为天仙的徐志摩
也热衷于走穴赚钱
**80年代的人,是那么不在乎钱?**
哦,那个时候大家真的没有钱
你知晓的那些前卫知识分子
多半都来自特权家庭、部队大院
打口碟、录音机都是稀罕货
有背景的人才能流出
和妹子跳个舞,可能因为耍流氓被抓
如果写了一首好诗,传递主要靠嘴
很多人都要凭借粮票吃饭
父母们结婚都要纠结三大件
谁家买了电视多半都要炫耀好几年
看看这么个大几十年
多数人都处在追求吃饱
这样的极度肤浅
是多数人的状态
当我们好不容易告别追求温饱
买起不错的家电,装扮起温暖的小家
收拾自己的容颜,欣赏起还不错的音乐
这样的肤浅,或许是很多年前
很多人一直期盼的画面
今日嘈点:买买买关肤浅屁事,主要是我们越来越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