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丝绸之路”正在进行申遗之际,西安市长安区的兴教寺也名列其中。可是,由于拆迁寺内僧舍的问题,文物部门和僧众闹得不可开交,在社会上引发强大的舆论压力。
当年的4月13日,我和陕西师范大学的学弟学妹,在王大伟老师的带领之下,专程前往兴教寺探访此事。回到学校之后,我还在西岳论坛上发布了一篇图文,专门介绍了这次事件的原委——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兴教寺塔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产点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转眼之间,四年过去了,这里发生什么变化了吗?
2018年6月9日,时隔五年,故地重游,我再次来到兴教寺。虽然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是这里竟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文物部门曾经要求拆除的僧舍依然保持原貌,寺院依然免费对外开放,这里依然没有多少游客。
兴教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少陵原边,沿着公路,登上山坡,高大的山门瞬间呈现在眼前。它由青砖垒砌,顶部铺琉璃瓦,正门上方镶嵌着“护国兴教寺”五个大字。但是,此门常年关闭,出入均走右侧新开的偏门。
兴教寺坐北朝南,背靠少陵塬,南望秦岭山,整体建筑由殿房、藏经楼和塔院三部分组成。中间的正院,沿中轴线而建,将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和卧佛殿一线贯通,构成了寺院的主体殿房建筑。
藏经楼位于东院,雕梁画栋,飞檐斗角,屹立于古柏掩映之中。藏经楼分为两层:上层陈列着有关玄奘法师的画像和书画,以及周恩来、尼赫鲁等领导人瞻仰玄奘法师墓地的照片;下层珍藏有《碛砂藏经》《大正藏经》《频伽藏经》《续藏经》《大中华藏经》等大藏经,以及巴利文《贝叶经》数片。
走进西侧的塔院,就来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域,这里是玄奘法师和他的弟子圆测、窥基遗骨安葬之地。虽然早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这里根本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在东侧的院墙下,并排竖立起三块石碑,上方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和“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字样,以及玄奘塔、窥基塔和圆测塔的简单介绍。
三座古塔,形式相同,东西并立,高低错落,在苍柏翠竹之中,巍然地参差耸立。其中,最高的一座是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的玄奘舍利塔,西侧为建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的窥基舍利塔,东侧为建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的圆测舍利塔。
玄奘塔高约21米,共有五层,平面方形,为仿楼阁式砖塔。在每一层的檐下,皆有砖砌的斗拱,斗拱上面有斜角砌成的“牙子”,其上再加叠层出檐。塔下的小方室内,供奉着玄奘塑像,入口上方镶嵌着“唐三藏塔”四个大字,塔背面镶嵌有唐文宗开成四年(830)篆刻的《大遍觉法师塔铭》。
西侧的窥基舍利塔,高约六米,共有三层,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二层东壁镶有“基师塔”砖铭,底层龛室内安放着窥基的泥塑像,他是玄奘的大弟子,俗姓尉迟,字洪道,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东侧的圆测舍利塔,高约七米,形制与窥基舍利塔相似,二层西壁有“测师塔”砖铭,底层龛室安放着圆测的泥塑。它是新罗(朝鲜)王的孙子,随遣唐使来到长安,精通梵语,熟悉汉文,后拜玄奘为师,乃唯识宗的继承人之一。
在三座古塔后,有一座三藏院,这里陈列着玄奘法师和弟子的石刻像,并且通过精美的浮雕,描述“西天取经”的故事。一个不同于《西游记》,真实的大唐玄奘法师,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玄奘圆寂于玉华宫(今陕西铜川境内),安葬在长安东郊白鹿原上。这里地势很高,在大明宫的含元殿,可以远远地望到它。据说,唐高宗每次看到玄奘的灵塔,就会伤心地落泪,为圣体安康着想,武则天下诏将玄奘遗骨迁葬到长安以南的少陵原。同时,修建寺院,以资纪念,新建的佛寺被称为“兴教寺”,寓意大兴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