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是大山和外界的连接,虽远离繁华,却为乡村的孩子们打开一片天空,构筑着童心宏伟的梦想。
脚踩泥土、向下扎根,他们是乡村教师。苔米虽小,也学牡丹开。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朱叔叔,就曾是乡村教师中的一员。
远行成为那道光
朱叔叔在退休前是一名老师,从学校毕业后就被派去四川做乡村教师。一个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去到四川乡村里,这10年的经历也让朱叔叔尝遍了苦头。
“起初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打退堂鼓的,毕竟从条件上来看,确实跟城市学校要差一大截。但我们那时候对待工作都很认真,组织上交代的任务,我们尽全力去完成。再说人生哪有什么一帆风顺,困难肯定有,要有勇气去直面它,说不定磨合时就能收获独一无二的惊喜。”
朱叔叔来到乡村的第一天,就被孩子们纯真的眼神和质朴的性格触动了。看着这一张张陌生但喜悦的脸,瞬间被触动了。
“做乡村教师的工资肯定比不上城市里的老师,除了养活自己,我还要‘养’这一帮孩子。山里的孩子都是住校的,家离学校远得很,生活起居都靠我帮忙照顾,要是有孩子生病了,我就带去医院找医生看病,出钱买药。做乡村教师虽然身体很苦,但是心里很甜!我虽平凡,但愿意去点亮乡村孩子们的梦想,让他们有逐梦飞翔的机会。”
1975年,朱叔叔离开大山,调去城区继续做教师。这一段长达10年的乡村师生情深深地留在了孩子和朱叔叔的心里,这份情谊在后来50多年的时光里也未曾被抹去。
岁岁新笋成少竹,岁月里埋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栋梁。在朱叔叔的“三千桃李”中,有许多“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学子,其中一位还曾是“北斗工程”的研究参与人员。这一批批莘莘学子,也激励朱叔叔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下去。
归属找一处幸福
朱叔叔今年82岁了,2019年中旬搬进了星健兰亭。起初朱叔叔的老伴并不同意来住养老机构,因为原来的家离这里实在是太近了。但是贴心的服务与完善的配套让朱叔叔很是动心,来星健兰亭参观了2次,便一直对这里念念不忘,后来老伴因为生病更需要人照顾,于是朱叔叔与儿子一番商量,终于说服老伴一起住了进来。
这一住是“真香啊”,环境、邻里、文娱等,让叔叔和阿姨都觉得在这里找到了家的味道。
朱叔叔说,有一件事他放在心里很久了,也是这件事让朱叔叔对星健兰亭从此“死心塌地”。在照顾生病老伴期间,有一天早晨,朱叔叔照例带着阿姨来健康小屋问诊,趁着空隙,朱叔叔顺便量了血压。
这一测,医护就发现了问题:“朱叔叔,你这个心率不对呀,怎么才四十!不行你得再测一遍!”于是朱叔叔又量了一次血压,但是心率指数依旧徘徊在四十左右。这下把护士们急坏了,连忙要求朱叔叔静坐,减少行动。
但是朱叔叔自己却并不在意,他心想,这也许只是偶然。但是朱叔叔的“大条”却让护士们和管家都非常紧张,不断地督促朱叔叔赶紧安排去医院就诊。于是朱叔叔拗不过,隔天去医院做了检查,果然出现了问题,当下就被安排进行手术。
朱叔叔说,要不是那时候护士和管家的“唠叨”,他真没当回事!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因为工作人员的高度警觉,让他避免了一次“麻烦”。
再出发人生总在路上
住在星健兰亭的日子里,朱叔叔仍旧没有放弃学习,他说做老师一辈子了,早就习惯不断地去吸收新鲜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而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朱叔叔竟然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
朱叔叔笑着说:“我们家族中有不少人,包括我儿子都是学中医的,我当时读书的时候也想着去学中医,但是那时候条件不太好,学医比较贵,于是想着做老师也不错。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从来不觉得没做成中医是件遗憾事,相反教师这个职业给予了我很多异常珍贵的回忆。也正是这些心理上的收获,让我觉得人生是充满意义的,我必须要为别人多做一点!”
在朱叔叔身上始终有一股社会责任感,于他而言,哪怕是一件再微小的事情,都是人生价值的体现。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朱叔叔身上。
不断钻研让朱叔叔的晚年生活依旧忙碌,他翻遍书籍,学以致用,与他人分享知识;他继续关注教育,去做公益,为乡村教育继续添砖加瓦;他用自己的点点星光继续照亮他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