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经》写作手法
老子《道德经》共分为81章,共有道经和德经两个大板块。道经前37章,德经后44章。
这是我之前所不知道的东西。之前能背诵过的《道德经》原文只有“上善若水”还有“和光同尘”。还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背诵原文后我原来才了解到《道德经》这部著作,是有非常多后人发展升华的内容的。
先不说它5000多字的原文,后来每一个作家,每一个读者。对《道德经》的解释都有不同,但是大致意思都不会再变,都是合道的。而我看了它之后,“三日不读《道德经》,则舌本坚强。”
很多老子所说的名言,比如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还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还有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等,富有哲理,含蓄隽永。
老子用简洁明了的写作手法,给我们写出了如此脍炙人口而又短小精悍的名言。我们应该感谢他为我们留下如此珍贵的财富。
老子《道德经》在写作方面使用了非常多写作手法,比如排比,比喻,还有拟人等等,生动形象,贴合实际,容易理解。拿第二章来举例: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用了连续的排比手法,我们解释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善恶有报。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老子通过近取诸身,外取诸物的方法,为我们解释了,辩证统一是多么的重要。
圣人从事的事业,是不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帮助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供给别人,而不据为己有。这种辩证统一的思想,长他人也同时也长自己的,是老子很早之前就提出的双赢,我们要配合别人工作的同时,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这是个双赢的事情。
再比如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这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说天帝不理会世界上所谓的对人仁义,在他看来,万物就是到神用的稻草狗。圣人也不。圣人也不理会世上的人,在他眼里,百姓是用来祭祀用的稻草狗。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蜂箱吗?动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有时词不达意,还是适可而止为妙。老子用非常精辟的一个比喻,给我们展现了圣人不特地关照百姓,百姓要自立更生的思想。老师为我们展现了适可而止这一个非常浅显易懂,但是却不为人熟知的这样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