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5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持守“大象”,则可以行走于天下。在天下任何地方而不受到伤害,和平安泰。诱惑人的事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平淡而无味儿,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这一章的核心在于“执大象,天下往”。但是这一句在理解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个差异主要体现 在三个问题上:一是这个“大象”是不是指大道?二是“天下往”是指可行走于天下还是天下归往?
下面从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从本文逻辑来看,从第32章的“道常无名”,至34章的“大道泛兮”,再至本章的“执大象”,下接41章的“大象无形”,老子言行是高度一致的,其内在的精髓是牢牢把握住了根本——道,同时在第14章有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由此分析,此处所指仍为大道,但却有所区别,这个“执大象”是指能把握住万事万物变化的本质,执道以御象之变也。
第二,从文化发展来看,象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可以说是古典汉语的精髓就在一个“象”字上,一字一景,一字而传神。《周易》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哲学专著,其中解释64卦卦名卦义的有64条称为"大象";解释386爻爻辞的有386条称为“小象",道与象也就是本质与现象的区别。而易经的成文,来自于先民对于自然的探索与总结,是为了更好的在那蛮荒的大地上开拓生存的空间,”执大象,天下往“在这可以看出是指,遵从天地的规律,可以行走于天下。
其实老子是质朴的,是站在人类成长的历史上看待今天,思考的问题更多的是在复杂、危险的环境中生存。读文知此,一首苍茫而厚重的赞歌穿透了时空,在心中回荡,催人泪下却更令人坚定。
“往而不害,安平太”,执大象而往,自可做到往而不害。“安、平、太”三个字有三个意义,语义步步递进,安定、平和,自在,在老子看来,这就是“从道”达到的目的。接下来,笔锋一转,“乐与饵,过客止”,这个乐与饵,就是五色令人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与之相对应的是“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乐与饵和道的区别,就是腹与目的区别,圣人也就是有道之人为腹不为目,这个腹是关乎长久的生存,目关乎的是一时的快乐,这就是长远与当下的区别。这又回到了本章的第一句话,执大象,天下往。即使在做再细小的事情,一方面要分清本质与现象,另一方面把握整体与局部,则天下往而不害。
细细体会本章42个字,字字浅显,却回味悠长。回想近端时间,工作突发事件增多,定期的文章也开始滞后了,同时对于未来的生活,当前的工作,思绪不在清晰,勤劳不在坚定,这一章可谓是振聋发聩,“乐与饵,过客止”,这不就是自己的最真实写照吗?如同唐僧取经的路上,81难当中,真正令其深陷,在停止的边远的也是乐与饵,不是很明显的苦难。令人心甘情愿停止前行的,是乐与饵,这也是我们需要最应该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