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末和朋友喝酒,朋友跟我吐槽:“现在年轻人都怎么回事啊,前几天我组织员工去团建,一个个都各种找借口推脱,说什么社交恐惧,一点儿都不积极!”
我问他:“你组织团建啥啊?”
他回答的理所当然:“就是找个团建基地,分几个组,做做团体游戏呗,让不认识的同事互相认识一下!”
我忍不住笑:“这就是我为什么一定要做自由职业者,就是怕你这样的大老板拉我去团建。
大热天的谁想跟一群之前不认识,以后也没交集的同事做游戏啊?要不是拿了钱,去都不会去,还指望我多么积极?”
想到之前看过一段独白:为什么我们都很排斥部门的聚会和团建?原因很简单:
大家都是奔30岁的人了,趟过那么多浑水,早就将那些没由头的热情和纯真束之高阁,怎么可能像小孩子一样玩几次过家家就能成为好朋友?工作时候有责任心懂合作就好了嘛,干嘛要和同事你侬我侬?你花钱是买我劳动的又不是买我假笑的。
朋友听了很是认可,说:团建就是为你这种精致利己主义者准备的,下次我们团建一定拉上你!
虽然上面这些只是朋友间的打科插诨,但我觉得反映出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就是现代人的社交越来越“佛系”。
不管是职场上,还是私下生活中,现在大家比较不愿意为了积累什么人脉、或者认识哪些朋友,再去假笑social,即便曾经的朋友同事,现在共处感到尴尬了也立马避而远之。
现在的大家更倾向于以自己舒服为前提,聊得来,就水到渠成;聊不来,就后会无期。
我觉得用八个字概括现代人的社交状态就是:来去随缘,懒且随意。
2
前几天翻微信,发现我和好多人的交流状态仅存在于“你已添加XXX,现在可以开始聊天了。”
其实现在很多人的状态都是如此:你找我说话,我就跟你说话,抖机灵,讲段子,好像我们很熟一样,你不找我说话,我们就永远沉默。
“懒且随意”是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社交状态之一。
前段时间,朋友在群里跟我们吐槽,说她被她的相亲对象“嫌弃”了。
朋友年近30还没结婚,她妈很是着急,动用各种关系安排她相亲,朋友拗不过,只好见面了,下班后直接穿着平时上班的衣服去了“相亲”的餐厅,没想到却被男方嫌弃衣品不好,不够“精致”.......
朋友事后自嘲:“还嫌我不够精致,我那天还特意洗头了好不好,要不是迫于我妈淫威,我可能连头都不洗就去了.......”
其实不是我们越来越自闭,或者越来越不积极了,只是越长大越拎得清: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我们花费心思去迎合。
年少时,我们还会奋不顾身的去喜欢某个人,即便热脸贴了别人的冷屁股,也毫不在意,现在不会了,任何一种让我们感觉心累的关系,我们都不会主动去维持了。
想起小时候,我们是总是被父母强逼着给各种不认识的大人打招呼,陪笑脸,表演节目,多年来我们这样的努力要出人头地,不就是为了在不想笑的时候可以不笑,在想说不的时候可以直接说不吗?
正如蔡康永所说:“你可以温暖,但不必一视同仁。”
与其尴尬的在社交上浪费时间,不如好好的和呆着舒服的人在一起。
3
前几天微博上有个热词是“蹦迪式社交”。形容可以快速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处于速食化的交友状态,好像跟谁都可以迅速亲密,同时也可以瞬间疏远。
现代人社交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来去随缘”。
现在的我们越来越明白一个事实就是,有期限的不只是冰箱里的牛奶和水果罐头,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刚工作的时候,因为工作和几个同事完的特别好,一个文案,一个美术,一个策划,我们当时有个小群,不管上班下班,群里一直很热闹。
可是慢慢的,有的人离职创业,有的人回家结婚,群里也就逐渐冷清下来。一开始还有人会有事没事的发句话,问大家都在忙上,结果却是久久没人回应的尴尬。
其实大家也不是刻意疏远谁,只是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之前大家工作在一起,生活节奏相似,而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
一开始,看到要好的同事离职,重要的朋友远行,都会分外感伤,后来就慢慢明白:有的圈子在兴起,也就有的圈子在变冷淡。
就像前几天看《乐队的夏天》,面孔乐队主唱陈辉说的那样:走的,我们欢送;来的,我们欢迎。
越长大我们就越明白,很多人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就只是为了调个头而已。所以,相比故作姿态的你侬我侬,刻意挽留,这种顺其自然,互不勉强的社交状态,更让人舒服。曾经一起交往过一段时间,就很好了。
4
最后,还有几点现代人社交潜规则跟大家分享
1.社交的前提,是让自己舒服,同时不让别人太尴尬
2.微信上,问完“在吗?”,赶紧说事,不然会让别人难以回复
3.如果对方没有爽快的答应你,其实就是拒绝,不要在继续追问
4.微信上,能打字,就不要发语音,特别是不要那种连续几条的60秒语音
5.接受“任何关系都是有有限期的”这件事情,不勉强自己,也不为难别人
“来去随缘,懒且随意”是现在很多人的社交状态,所以如果你不习惯公司的团建聚餐,发现跟许久没联系的朋友已经无话可说,并不是社交恐惧,也不是不合群,我们只是更倾向于让自己舒服的社交方式。
遵从自己的本心,不迎合别人,不强迫自己,愿我们的人生即使充满疲惫,却对自己满怀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