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把《走错路》发给了老公。一如既往,老公没有一个字的回复。
临睡前,忍不住给他发微信:“老公,我很想收到你的反馈。”
回得倒是很快:“你希望我怎么反馈?”
“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呀。”
“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不知道该怎么说,还是有想法的。我来引导一下,打破僵局。
“你觉得我矫情吗?”
“有点”
这么直白,有点不舒服。但好在开始说了,而且象实话。“除了这个呢?”
“事都过去了,不想说了。”
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说,过去了也不说,那什么时候才说呢?看来还要再努力打破。
“你不担心我吗?”
“去野三坡那次确实担心。”
“是我们走了你就担心,还是后来听我说了经历才担心?”
“说了经历。我记得你晚上总不回来,我给你打电话了吧。”
“好像打过吧,我记不清了。我只记得你打电话问我家里还有没有黑豆。”
“你当时在服务区睡觉呢。”
“那个时候我已经被耗得精疲力竭了。”
“我去洗澡了”
“我们真的很不容易走到现在,我满头的白发就是证据。你去吧,我特别想倾诉一下。”
“以后路还长,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扶持走下去,为一点小事就别扭不值得。”
看到这句话很感动,使劲看了好几遍。“是的,我们互相依赖,互相扶持是多美的场景。”
“两个人不怕意见不一样,也不怕性格不同,就怕不沟通,不表达,不关心,不惦记。”
“你觉得你是个好沟通的人吗?”
好尖锐,不舒服,却又有点被扎出血的小兴奋。“可能不是,但我在努力。”
“我宁愿不沟通,也不想吵。”
哦,原来你以前咬紧牙关是因为不想吵架?“我以前也这么想,所以我们常冷战。我们干嘛非要吵着表达呢?”
“你气那么粗,不吵才怪。”
“因为我很在乎你,因为你的一句话就可能勾起我一个情结。”
“我去洗澡了。”
“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都希望对方和颜悦色,却没注意自己一开口就带着气。去吧,我留言,你洗完澡再看吧。”
“我还发现你爸妈属于任劳任怨型的,为家里做了什么似乎都不需要肯定和鼓励。而家人也都理所当然的享受,不表达知足和感恩,似乎一切就那么自然。我体会我的家庭模式是:爸妈也很辛苦,但是他们会唠叨抱怨,要求家人的体谅和理解。所以,你在我们的小家庭里理所当然地付出,也理所当然地享受,不对我的付出表达肯定。而我从原生家庭里带来的需要对方支持和理解的要求,让我希望得到你的肯定。可你只在不满意的时候才表达,满意的时候只是觉得理所当然。没有谁对谁不对,也没什么好坏的分别,只是会因此有不同,让我们彼此的期待有落差,让沟通有误解。你觉得我一说话就气粗,我还在心里埋怨你没有看见我的付出。好困,先睡了。”
“刚洗完,我也睡了。”
就这样,一次沟通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