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世界尽头的咖啡馆》。作者讨论的主题--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活,而不是外界的期待。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话题,所以一口气就把这本书读完了。
小说的结构很简单,作者迷路时到了一个“我为什么来这里咖啡馆”。咖啡馆的服务员、老板和常客通过一些故事和分析,一步步带中年迷失的“我”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如何开始行动。
从点菜、上茶水、上菜、加甜品...每次服务客人,他们都会讨论一个话题,由浅入深一步步引导“我”从发问、思考到觉悟。故事虽然有些不切实际,人物性格也不甚鲜明,但是相比教科书式的章节排布,故事总归是更让人好奇结局,期待读下去。
这让我想到《被讨厌的勇气》。年轻人夜访禅师,每次讨论一个话题,带着疑问而去,带着感悟离开。作者通过这样人物简单的一个小故事,把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讲得浅显易懂。因为特别喜欢《被讨厌的勇气》,我读了心理学大事阿德勒的原作。可惜的是心理学门外汉的我造诣太浅、悟性太低,读了几页就如坠云里,最终放弃了。感激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洁清晰的故事阐释了让我受益匪浅的心理学知识。对于心理学这个专业来说,也许很少有人能超越阿德勒。但是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如果没有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帮助,就没机会接受这些大师的思想启发。
另外一本故事型的心理学读物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故事的人物和背景都来源于儿童文学巨作《柳林风声》。出于好奇,我读了《柳林风声》。如果读懂了《柳林风声》,确实会怀疑《蛤蟆先生》的文学和心理学价值。因此《柳林风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高。但是《蛤蟆先生》之所以畅销,就是因为知识面没那么广的大部分读者,品不到《柳》这个故事中蕴含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学现象。而《蛤蟆先生》通过蛤蟆去拜访苍鹭医生,一次一个观点,引导读者跟着蛤蟆先生的困惑一步步思考这些心理学的现象、成因与对策。这是写给蛤蟆先生这样的心理学小白看的自助书,受众广大。
《纳瓦尔宝典》说读书要先读经典的大部头,建立正确的知识框架。但是最畅销的并不是大部头,因为畅销书更符合大部分读者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我自己也是从一些边边角角入门阅读我喜欢的题材。因此,将知识桂冠上的璀璨明珠--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大部头--翻译成浅显易读的小故事,就能帮助到更多的读者收益。
从外文翻译成中文,从古文翻译成现代文,从深奥大部头翻译成浅显小故事,都是翻译。这样的写作不创造知识,但是能传递知识。知识集大成者悟道固然重要,传道一样意义非凡。希望读到更多这样的翻译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