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第一二章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
1:留意发生的事情
2:表达感受
3:说出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
4:说出需求
例子,一个母亲对青春期的儿子说:菲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事实),我不太高兴(感受),因为我看重整洁(原因),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者洗衣机?(要求)
非暴力沟通要求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1:道德评判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略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例如,如果女友想多一些体贴,那就是“太粘人了”,如果我想多一些体贴,那他就是“冷漠的像个木头”,如果同事更关心细节,那就是有“强迫症”,如果我更关心细节,那他就是“粗心大意”。
2:进行比较
3:回避责任(我不得不做),事实上你总是有选择的。
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有多少次我们会说出让自己后悔的话?有多少次我们说一些话仅仅是为了发泄我们的情绪?有多少次我们使 用语言去伤害自己爱的人?又有多少次我们会被语言所击中,很久很久都陷在这个语言所构筑的噩梦中无法挣脱?
“非暴力沟通”是作者发现的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这里借用甘地曾使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
艾提海勒申(曾经被关押在德国人惨无人道的集中营),她在一则日记中曾经写道:“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
这个日记的最后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
虽然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为所欲为,可是我们总会觉得自己想要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总是可以的吧。于是,在“说话”这个层面上,我们认为自己可以最大限度的为所欲为,因此当我们自己感觉痛苦的时候,语言几乎就会在第一时间变成我们的武器。我们用它来伤害我们爱的人,我们恨的人,或者整个社会。
这种方式也许在短时间内会让我们觉得松了一口气,舒缓了自己的痛苦,可是它并不会有什么长期效果,而且它会造成其他人的痛苦,激怒别人,然后别人又使用语言来伤害我们,最终我们就陷入了这个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如果伤害的是我们爱的人,也许我们还会被接踵而至的内疚和悔恨所淹没。我们都知道,说出去的话等于泼出去的水。伤害已经造成。唯有悔恨留给我们。
所以我们才会说,即使在最亲密的人之间,有一些话你也永远不能说。
而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注意:是两个方面,说和听。
我们要学会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时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期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我们练习这种方式,直到有一天这种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在我们头脑中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模式,虽然这很难。因为我们已经完成了自己防御机制以及谈话方式的条件化,但是这是我们值得努力和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