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海明威在近现代的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1954年,海明威凭借作品《老人与海》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至此,海明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是相当大了。可是海明威的作品真的能配得上他的名气吗?
海明威的作品小有名气后,就出现了许多攻击他作品的文学批评家,将他的作品评论为“虚无浪漫主义”。事实上,海明威的作品也的确如此。尽管海明威的作品常常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然而这些作品的写作方式带有很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甚至于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浪漫主义风格。加之海明威自身的性格,社会背景,以及作品中透露着的迷茫情绪来看,海明威的作品的确与正统的浪漫主义不相符合。可以说,海明威既不是一种积极向上式的正统浪漫主义,也不是一种波德莱尔式的,现代的扭曲型浪漫主义。这样看来,文学批评家将这种新型写作形式命名为“虚无浪漫主义”是十分准确的。
这种新型的浪漫主义与传统和现代的浪漫主义相比,均存在着不同。
首先与传统浪漫主义相比,虚无浪漫主义的现实意义远不如传统浪漫主义。传统浪漫主义一直像人们传递这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告诉人们,不管遇到什么,生活总是可以继续,人们可以获得救赎等。如霍桑的《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勇敢,雪莱充满斗志的诗歌,雨果《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等。这些作品催人上进,总是给人前进的斗志。然而,海明威的作品中没有能激发人们斗志的内容,如《老人与海》的最后,桑迪亚哥以失败告终,《太阳照常升起》中,巴恩斯的生活永远是浑浑噩噩的。这样的作品仅仅体现了作者本人的迷茫,却没有任何的现实意义。
再者,虚无浪漫主义与现代型的浪漫主义相比,其思想深度不够。波德莱尔带来了现代派的浪漫主义,让人们认识到了这个世界的恐怖,其审丑的诗歌让人们逐渐了解了那些生活在绝望中的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而虚无浪漫主义在深度上没有触及到这个层面,所反应的思想永远停留在“迷茫”二字上,整个作品迷茫的情绪贯穿始终,最后又没有给读者一个逻辑严谨的分析。也就是说,海明威的作品仅仅提出问题,却没有予以解答,甚至连分析也没有给出。这样的作品所呈现的思想,必然是空洞的。
综合以上两点分析,海明威的作品质量与许多世界顶级作家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当然,产生这样的差距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来,海明威是一名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过渡时期的作家,其作品不论内容与形式均有待完善也是理所当然的。
虽说总体看来,文学界对海明威的评价普遍过高,给予了海明威不应该得到的荣誉,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海明威的作品给予了后世写作一个很好的启示,为整个二十世纪乃至当今的文学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