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这本书放在自己的购物车已是良久,因为“知识有价”,一直未下手。可当打开它时,发现真是物有所值,更是不忍释手,一口气竟将它读完了,而且在读时,越读越饿,浑身有绷紧的感觉,似是与一位故人相见,心灵在升华、在灼烧,这种感觉此前从未有过。
“悉达多”在梵语中译为智慧,也有译为“目的达到的人”。而我以为在本书中,不如就将他看作一位普通的人,是你,是我,也可能是他。
《悉达多》很短,我只用三小时就将它看完;《悉达多》也很长,它描述了一个人漫长的一生。
《悉达多》是一本书,每一个读它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见地,我个人的理解为:可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其间的许多难解的谜,瞬间有了答案。
开篇悉达多是一位少年,出身高贵,但与众不同的是他比一般的少年聪慧,而且有目标和理想,故而成为一位沙门,但真正见到佛陀时,也许是不舍红尘,也许是他有更高的追求,他又离佛陀而去。进入红尘,堕落至极,幡然醒悟,不得已,又想逃脱,遇“摆渡人”,终得圆满。
故事讲起来很简短,可蕴涵的哲理不得不说,这不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出世”与“入世”吗?少年的悉达多,以为“出世”可以解其苦,但真正见到佛陀时,并不如其愿,于是乎,又“入世”,享尽世间繁华,发现终不过是过眼烟云,孤独加倍,空虚浸骨。又遇船夫,与之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出世”之心态,过着“入世”之生活,换言之,就是在红尘中修行。这与我国的儒学家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如出一辙,王阳明先生是极其反对出世的,他所倡导是“致良知”,简而言之,是“去人欲,存天理”,不用避世而修,我在读《传习录》时,内心共鸣不已,读到《悉达多》,似曾相识,缘于《传习录》。
“智慧是无法言传的。”看书的感受也因人而异,看官不如自己去体会。
在写这篇文章过程中,饿的感觉又在袭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