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内在小孩的形成
在年幼时,当我们的一些基本的成长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和安慰,或是当我们经历了超过自己承受能力的事件,幼小的我们往往无法承受和处理内在产生的强烈情绪。
于是,我们会不自觉的把无法释放的情绪,深深地隐藏到内在的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空间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个空间里,积累了我们多年的情绪能量,恐惧、不安、愤怒、期望、失望、悲伤等待。
同时,当年幼小的儿童心智意识、儿童式的行为模式、负面而局限性的自我认识,也随着当年的情绪一同存放在这个内在小孩的空间里。
2. 内在小孩对当下的影响
成年后,一旦遇到挫折、拒绝、困扰等触发事件,我们就会缩回这个空间,被这个“内在小孩”接管。
于是,我们的情绪、心智意识、行为模式、自我认识,全都受到内在小孩空间的影响。
情绪上,内在小孩强烈的情绪不断涌出并主导了我们,我们是惊恐的、羞愧的、不信任的,充满着不安全感;
心智上,我们用内在小孩的心智意识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
我们也用内在小孩的行为模式来采取行动,冲动、对抗、逃避、上瘾、焦躁不安等。
我们无意识地认同了自己就是那个内在受创伤的小孩,由此而形成了负面的自我认识。
内在小孩无法接纳当下自己真实的感受,无法与当下的真相在一起;他分不清过去与现状,以为过去发生的创伤事件仍然会继续上演。
他拒绝给予自己更多的空间去接纳情绪,需要马上得到满足,无法静下来去等待。
内在小孩的情绪和行为,是强烈情绪化的、没有归于内在中心的,这就导致了他无法成熟有效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项,反而把事情和关系弄得一团糟。
他会让我们的伤痛以相同的模式一再重复上演。
接纳之旅
让我们从认识内在小孩的行为模式、深层感受开始,了解内在小孩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运作。当我们开始觉察这个被自己遗忘了的内在小孩,我们会对这个小孩充满慈悲和爱的接纳:观照他,允许一切的方式。这个接纳将慢慢纾解内在小孩的失控与恐惧,拥抱和疗愈我们内在的小孩。
当我们进入情绪化的内在小孩状态时,我们会无意识地、自动化地进入一些儿童化的行为模式。这些主要的行为模式有:
1. 反弹行为:攻击或防卫
当内在小孩感受到威胁时,他是无法忍受的,会迅速而自动化地做出攻击或防卫的反弹行为,比如:
采取对抗的反应,包括责备、叛逆、批判、抱怨、急躁、报复;
用讨好的方式来避免威胁;
将自己封闭起来,退缩、意志消沉、放弃、沮丧。
要知道,即使是看起来强硬有力的反弹行为,也是缺乏真实力量的。
它只是情绪化小孩的爆发,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自我批评和控制,是无法缓解反弹行为的。
对反弹行为的觉察,需要从触动事件开始。有意识地去察觉是什么触动并激起了自己反弹行为,从而让我们意识到引起内在不舒服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探索到内在小孩的空间。
一些常见的触动事件有:别人的攻击、评判、攻击,或是受到误解、不公平对待,被忽视、被拒绝、受伤、感到不舒服或失望等等。
其次,是对反弹模式的接纳。当能够真实地接受我们的反应模式时,这份接受就能为自己带来深沉的纾解与放松。
当我们停止反弹行为时,我们也就启动了爱与创造力的流动,也会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滋养。
2. 抱有期待
我们内心深处的内在小孩,总是会有所期待,比如期待亲密关系中对方随时的体贴与陪伴,期待他人的改变与成长,期待自己在生活中获得尊重与理解等等。
内在小孩的心智认为,自己内在的匮乏必须从外界的环境中来取得,所以他一直期待外界能帮他消除内在不舒服、无助、不安全的感觉。
而事实是,任何期待总是会导致挫折和失望。
因为只要我们期待从其他人那里获得某些东西,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期待对方成为我们想要的模样,而无法清楚地看到对方的真实状况,对方的真实感受。从而切断了与对方的链接,拉开了彼此的距离。
有意识地去留意并检视自己的期待,我们可以有效地探索自己过往被背叛或被侵犯地创伤,我们可以开始回到内在。
我们无法停止期待,因为这是内在小孩本然地样子。
然而我们可以去探索期待背后的伤痛;开始看到并接受我们与他人生命真实的面貌,而不是只看到我们自己期待地样子。
3. 妥协
当进入内在小孩被恐惧和羞愧感所主导的意识状态时,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过着妥协地生活。
内在的羞愧感和恐惧,让我们担心、害怕别人会怎么样看待我们,所以造成在生活中不断的妥协,并与自己的力量和自信心失去了链接。
这里的妥协不是指生活中正常的协商与让步,而是对自我认同、自我感受和生命能量的放弃。
例如,因为害怕得不到认同,而对权威人物观点的认同等等。
在妥协状态中,我们把自己生命的责任拱手交给他人,是因为内在情绪化小孩认为:
是他人掌控了我们的生活,而我们自己是束手无策,毫无办法的。
我们也越来越不信任自己的想法、感觉,离自己的中心越来越远。
4. 上瘾
内在小孩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中,有时强,有时弱,可是焦虑始终存在。于是,他会去寻找任何可以舒缓焦虑的事物,让自己放松,从恐惧、痛苦、孤单或空虚感觉中逃开。
比如,沉溺于娱乐消费、吃东西、网络社交、感官刺激等;或者走上另一个极端,来到僵化的自律和严苛的自控中;或者在这两个极端中摇摆,极端的放纵与极端的自律。
上瘾行为是一种逃避,对内在焦虑、恐惧与痛苦感受的逃避。
那么,接纳隐藏于上瘾行为下的内在感受,带着爱与没有批判的态度,来理解与观照上瘾行为,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5. 理想化
在内在小孩的心智中,我们总是寻找一个理想化的父母的形象:
可供我们仰视崇拜,能够有爱地照顾我们,能够带走我们所有的恐惧和痛苦。
我们渴望他们的关注、期待自己在他们眼中是特别的、是受尊重的。
而由于这种对他人的理想化,我们无法以平衡而成熟的关系去看清他人的真实人性面。
当我们的“英雄人物”,如父母、伴侣、老师、朋友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时,我们会觉得失望、受骗、被背叛,而再去找另一个人将他理想化,以填补我们内在的空洞。
看到情绪化小孩的外在行为之后,我们需要更深入自己的内在,来了解潜伏于这些行为下面的深层感觉。
我们每个人发展出的行为模式或许有所不同,而深层的体验却是相似的。
1. 恐惧与惊吓
恐惧感是内在小孩空间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由过往的约束和创伤所制造出来的。
我们习惯于用各种方法把恐惧给掩盖和压抑起来,所以有时候恐惧的能量会以不安、焦虑、恐慌、冲动、或者身体上的紧张等形式出现。
否定、压抑、批判或是避开内在的恐惧,往往是徒劳的,因为恐惧仍然会出其不意的出现在生活中。
接纳恐惧的第一步,是承认它的存在;
其次,我们要了解到,恐惧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我们并不需要对此感到遗憾或懊悔;
接下来,当恐惧出现时,去觉察我们身体与心理的感受。
如心跳加速、呼吸变浅、困惑、焦虑等。让我们慈悲地关照恐惧,意味着以带着爱与理解的心,来观察当下头脑与身体的现象。
2. 羞愧、罪恶感
内在小孩的另一个主要内在感觉是羞愧和罪恶感。羞愧是一种总是感到自己不够好的内在感觉,它是不健康的自我攻击和否定。
当一个孩子的自发性、对自己的爱和能量被阻断,原始的成长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内在的羞愧感就产生了。
它可能来自于小时候的被谴责、被批评比较、或是过度期待,或是在成长环境中吸收了压抑、恐惧及消极的生活态度。
羞愧感切断了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切断了我们和自己中心的链接。
人们总是努力地掩饰和摆脱内在的羞愧感,比如去妥协、讨好、给予、成就。
3. 需求与空虚感
当还是小孩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原始需求,如对被爱和尊重的需求,对鼓励和支持的需求,对安全的需求。
如果这些原始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就会持续生活在匮乏状态。这种匮乏形成了内在能量上的黑洞,渴望着被填满。
当我们和他人相处时,总是无意识地带着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缺乏觉知,我们会自动化地进入内在小孩的外在行为模式里,要求外界来填满我们的匮乏。
而当我们逐渐意识到,这些行为模式只是内在小孩玩儿的把戏,我们就可以重新有所选择,可以保持一些距离观照自己的外在行为模式,而不是立即进入反弹。
4. 伤心与悲痛
同样的,过往的创伤所造成的悲伤情绪,如果得不到完整的释放和处理,也会被压抑在内在小孩的空间中。
这种情绪会影响到我们看待关系、看待世界的信心和观点。
5. 不信任感与愤怒
内在的小孩总是用警戒和怀疑的眼光来看待外在的世界。这是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天真和信任,在成长中逐渐被消弱。
当内在小孩进入不信任感的空间时,我们会被消极的信念、认知和期望所禁锢,也因此封闭了我们接受爱、珍惜爱的能力。
在无意识中,我们会把成长中感受到的怨恨情绪,积累到情绪化小孩潜伏的“愤怒库”里。
当现今生活经历到一些伤痛时,会引发过往的创伤经验,而引发愤怒库的爆发。
当内在小孩被触动后,当它带着羞愧、恐惧、伤痛或惊吓出现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与他相处?
如果我们习惯性的压抑他,让他走开,他确实会暂时离开,只是他会别的地方去,制造新的问题,或者畏缩封闭自己,把所有的热情和天赋都隐藏起来。
而更好的方式是,试着去了解内在小孩的行为,了解它的感受,了解下面隐藏了什么;同时把我们的爱与注意力给予这个内在小孩,不带批判地观照它,并和它待在一起。
它并不会因此消失,但是它会慢慢的纾解开外在行为下的不信任、恐惧、匮乏和不安全感,不再那么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 看到并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小孩
第一步,是去辨识,看到自己生活中内在小孩的行为模式,感受到内在小孩的感受,以及内在小孩是如何影响自己,并看到自己是如何认同内在小孩的。
如果我们缺乏辨识,内在小孩及其行为模式会重复不断的在生活中上演。
当强烈的认同内在小孩的恐惧、羞愧时,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2. 觉察到自己如何受到触动
当我们内在感受受到某些情景的触动时,如果我们花一些时间来检视这些触动,我们也就对自己多了一些了解。
例如,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觉得不受尊重,受到惊吓,觉得对生活不满意,对身边的人感到不满意,觉得没有满足自我期待。
3. 觉察是什么创伤受到了触动
深入体验内在小孩的创伤,是一条让我们能够在生活中创造真爱的道理。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创伤,它们将会以各种方式来妨碍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的爱。
如果我们能在创伤被触动的每个片刻,与内在的恐惧和惊慌的感受待在一起,它就会被疗愈,同时发展出更多的内在空间来面对每一次触动。
穿越过恐惧或伤痛的情绪,我们会慢慢变得不再那么容易受到内在情绪化小孩的主导。
4. 接纳与感受
接纳,意味着单纯地待在当下的感觉中。内在小孩缺乏接纳的能力,它只能无意识而自动化地压抑或是表达。
在接纳的状态下,我们和内在的感受和能量链接在一起,而不必催促自己必须做些什么。
接纳内在的恐惧与痛苦,意味着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内在空间来承受这份不舒服,接纳它的本然。
同时内心深处知道,我们拥有足够的力量来与它相处。
5. 回到清晰的内在中心—静心
当我们深陷于来自内在小孩的行为时,我们无法让自己回归到内在中心,无法让自己获得更强的自信心。
因为在内在小孩的空间里,我们是由恐惧主导的,所以无法带来我们所向往的生命力量和主导权。
静心冥想可以带给我们回归到内在中心并获得生命力量和主导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