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奔跑的五花肉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总想着给这篇文章取个吸引人的标题,但是一来背离了我写这篇文章的初心,二来读者会给我冠上个“标题党”的骂名,所以干脆就回归到本真吧。
一直想写一部关于记录我母亲的文章,但是我收集的素材不多。手机里仅存了一张我们三个人(我妈、我、我哥)的合照,我爸不在照片里,估计拍照的时候去外面工作去了。所以我们家唯一的全家福是缺了我老爸的,不是很圆满。
回到正题,讲述我妈的故事。其实我妈的故事,大多数也是小时候听她讲的!讲的次数不多,因为每次一讲,老妈眼眶就会湿润,所以记忆里,她也就提过几次她的故事。有时候我也会拉着她,让她给我讲讲她小时候的事情。所以我对于我妈小时候的故事很多都是由片段组成的,并不是很连贯。
1966年农历7月18日,母亲出生在四川广安的一个小村庄里。外公给母亲取名四青,寓意是母亲能够像家门口的四季青树一样生命力旺盛。母亲上面有个姐姐,下面一个妹妹,妹妹跟她相差一岁,所以两人看起来一直像对双胞胎。
听母亲说小时候家里生活条件还可以的,至少在外公外婆在的那段时间里吃穿是不用愁的。因为当时外公识字,当上了村里的书记。母亲三岁那年,也就是在69年,外婆得了糖尿病。老是需要往医院跑。可能因为医生注射的剂量比较多还是怎样的,一下承受不住,外婆就那样去了。母亲回忆起这一幕的时候只会说:“是医生一针打下去,把你外婆给打死的,要不然我也不会那么小就没了妈。”母亲那时是很依恋外婆的,当时三岁的她还无法理解死是一个什么概念。所以当外婆被葬在深山里了,母亲也不知道外婆是去了哪里。只知道每天找妈妈,到处问妈妈去哪里了。
有一次,母亲也是在到处找外婆。有几个小伙伴就给母亲指了一条通往深山的路,当时只有三岁的母亲就信了,然后独自一人去找外婆了。走着走着,一路上都是荆棘,想着外婆就在前面,所以小小的母亲也无所畏惧了,哪怕自己穿的衣服比较单薄,被旁边丛林的荆棘拉伤了,也要继续往前走。天渐渐黑了下来,母亲走了很久还是没看见外婆。她开始害怕起来,一边往前走一边嚎啕大哭喊妈妈。实在是太害怕了,就席地而坐,在那里哭了起来。(每次母亲跟我讲到这里,她总是会禁不住流眼泪。但是她不会哭出声,因为她一直都很坚强,在我看来。)后来外公从地里回来后,发现母亲不见了,于是开始找母亲。从隔壁小孩子口中得知母亲一人跑去深山里了,担心得不得了,心急如焚。立马叫上隔壁邻居,一起去深山里寻找。外公们一边往前走,一边喊,进山大概一个小时候后,终于找到了母亲。外公找到母亲,先是抱起来,狠狠打了几下屁股,然后便是破口大骂起来:‘’你个死孩子,这么不让人省心,到处跑什么东西,去山里把你喂了狼吃了。‘’母亲这时反倒没哭,一直忍着,就那样呆呆得看着外公,可能当时也吓坏了。
母亲7岁那年,由于整个时代背景不好,外公也失去了书记的铁饭碗。家里的日子开始过的很拮据。外公也在那年,从外面娶了一个女人回来,也就是我的小外婆。小外婆也是结过婚的,因为前段婚姻不怎么幸福,丈夫老是打她而逃了出来跟了我外公。后来外公跟小外婆生了我舅舅,母亲家里唯一的男丁。舅舅头上就等于有三个姐姐了,三个姐姐很是疼爱这个家里唯一的男丁。
好景不长,在母亲10岁那年,外公因为高血压走了。没过几年,小外婆也离开了。于是只剩下四个年幼的孩子。可能由于家里的情况变得如此不堪,大姨也就是母亲的姐姐,当时正值青春的叛逆时期。可能一下子接受不了,于是开始对家里不管不顾。两个妹妹,一个年幼的弟弟,这确实是一个大的烂摊子。大姨开始逃避,开始不归家,开始跟同龄的姑娘一起去镇上逛街,玩耍。只留下两个妹妹在家里支撑起家里的农活。那时候每个人都是有公分的,公分挣得多才有粮食吃。舅舅那时还小,根本干不了活。于是家里就只有母亲和差她一岁的妹妹了,两个人每天走很远的路,然后拔草喂牛,去玉米地里修枝,除草。周而复始,偶尔有个感冒没钱去治,就躺床上躺一天,闷被子,闷闷出出汗也就过去了。但是感冒虽是过去了,咳嗽却不停。一天又一天的咳嗽也没大人管,身体就这样从小种下了病根子。(母亲每每念叨这些的时候总说:唉都是小时候没爹没娘啊,没人管啊!)因为公分没攒够,有一年过年,四个孩子就炒了一碗玉米,就当是年夜饭了。每个人的数量不多,而且母亲见舅舅比较小,所以本来一人一把,母亲把自己的那把里面的一半拿出来给舅舅了。硬硬的玉米,伴着一开水下肚,每吃一颗下去都会把胃咯得生疼。母亲从小就很疼舅舅,虽然不是同一个妈妈所生,但是母亲格外照顾舅舅,因为舅舅是家里最小的。母亲直到十几岁都没读书,七岁那年本来入学堂的,进了学校报了名,后来因为家庭经济和外公他们相继病倒的原因,书没读成就进了个学堂。但是母亲骨子里很是渴望读书的,看着同龄的孩子进了学堂,就自己一人,心里难免有些没落。(后来母亲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一边看电视,以便老是让我们教她认字,可见母亲对知识的渴望)但是母亲也看得开,不读书也好,能够给家里节省点开支。
大姨那时候跟着年轻的姑娘赶时髦,喜欢看戏,老是往外跑,家里就剩下母亲、小姨、舅舅三个孩子。三个人相依为命,每天的饭和地里的活都是母亲和小姨分工干的,按照母亲的话说,白天是见不到大姨人的,只有晚上很晚才能见到她回来。不过幸运的是,那时舅舅在母亲和小姨还有堂外公他们的接济下,得以顺利进入学校读书,那时舅舅很用功,所以读书成绩一直很好。
大姨二十岁的时候认识能说会道的大姨父,然后就跟着大姨父去了安徽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不知怎么的又回来了,然后开始操心三个弟妹的生活了。先是给母亲找了户当地的人家,给许诺了婚姻。对方条件还可以,在家人的一再劝说下,母亲也就答应了。男方也挺喜欢母亲的,因为那时的母亲很美。虽是农村姑娘,但是肌肤雪白,一头乌黑的头发,两只大大的眼睛,那个年代里应该算是个美女。然后大姨父也给小姨找了一户人家,是河北的一个教书先生,三十来岁,有稳定收入,至少小姨嫁给他应该不会饿死。那年小姨才16岁,正值青春年华。小姨也没有反抗就那样答应了,也许是看到家里的境况是这样的,没办法。小姨就那样嫁过去了,听说去河北坐火车都要坐好几天。家里也没什么嫁妆可给的,小姨也就没带什么就出发了,唯一带了一张他们姐妹四个人的合影。这一去不知哪年哪月才能见上,也许这一辈子都不会再见了。我无法揣测小姨当时复杂的心情,只知道如果是让我去经历这么一段,我是绝对接受不来的。但是细思之下,在那样的时代,在那样的家庭,可能远嫁也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20岁那年,舅舅和母亲被大姨和大姨父带出了四川,离开了原本生活的那个地方,于是彼此的生活轨迹一点点开始改变了。因为离开,母亲老家的那个婚事也黄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