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一边做饭一边抄道德经。然后在六点前完成打卡,有抄经和读经两部分。我刚和女儿坐下准备吃早饭,收到一位老师发来的信息,意思是说我有一个字抄错了,当然肯定也读错了。我看到后赶紧把书拿出来进行对照,看到我写的和书上一模一样,就拍个照片儿发给他。他又回了一句:你上网查一下,或者是看看某某某的版本。
我心里立刻有了不好的情绪:其一、我想起来之前他的种种较真。老师说过,学道德经的关键是我们用于自己的生活,最终如何让自己有一个通透的人生。而他喜欢用他认为正确的标准判断对错,完全忘记了老师说的,(谁也不知道老子当时的原话是啥,况且也不止一个版本,只要意思不错,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其二、一大早他就只看到了我这一个错字(他认为的)让我心里很不舒服,于是,我当时感受到的全是不舒服,所以我不仅不想去网上查,同时我内心还很抵触。你的也不一定对,干嘛我要听你的。
此时,我就想起了王纪琼院长课上讲的一句话:情绪是可以遮蔽记忆的,很多时候我们否定的不是他说的话,而是因为不喜欢这个人。他说的也不一定错,但是因为我不认同他,所以我不想认同他说的话,如果换成我认同的人来给我说,可能我会很开心的上网去查,到底这个字还可以用哪个来代替?同时还会很感恩这个人的提醒。
比如昨天,我把每日一省发到群里之后,奋赢老师私信告诉我,把鬼谷训练营的鬼字写成了硅。我的第一反应就特别重视,然后也特别感激张老师,想着她那么忙,还能那么细心的读我的文章,我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于是我赶紧到文章里找到这个字进行修正,这操作和今天早上的大相径庭。为什么呢?因为我本来就崇拜张老师,她给我的总是积极正向的美好情绪,而早上的那个老师给我负向情绪。
通过今天早上的事提醒我需要提升自己与身边人相处的能力,人际关系方面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要愉快地和喜欢我的人相处,要智慧地与不喜欢的人相处,要有“收人”的意识。
这也让我想到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家里各种不想学习?应该是把对家长的不喜欢的情绪投射到了学习上,或者说我们给孩子的是不舒服的感觉。孩子讨厌的不是我们说话的内容,而是讨厌我们这个人。
如果我们通过语言或是肢体的正确表达,愉快地和孩子的相处,讲究说话的策略,能够去我执,能够常微笑,而且会观察,懂得引导孩子表达感受,就可以展示一个清新有趣的家长形象。而且凡事先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先建立关系再谈学习,先让孩子喜欢我们,然后我们才提出建议,这就会给孩子带来美好的伴随情绪,那么孩子一切的问题都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