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奇特的一生》
近来随着工作的复杂性越来越高,用于自我成长的时间需求越来越大,时间不够用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想干的事情在有限的时间内总是干不完,初思可能是工作效率的问题,看了《奇特的一生》后,思维上产生了冲击。用书中的语言描述就是:“我们是时间的消费者,将时间用于各种思想、感情、工作。虽然只用了不大的部分,其余的时间都丢掉了,但大家仍习以为常地认为时间不够,时间太少。 ”
时间统计法就是忠实的把自己的时间开销一一记录在案,例如每天有几个小时多少分钟用于分别交际、休息、工作、阅读、甚至是路途往返等行为。日复一日的重复记录固然枯燥无味,但每次记录其实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多分钟便可完成,却可带来相当大的好处。
短期来看,这记录能让我们对自己日常的时间开销一目了然,清楚明白的知道每天有多少时间分别用于哪些必要的事务或学习工作上,又有多少时间被白白浪费掉。
由于书里加了很多评论的东西,有的也有点意思,但语言风格是明显的俄文翻译成中文的样子,不是很顺畅,没什么文学上的享受。因此首先看了如何阅读《奇特的一生》,其中收录了笑来老师、秋叶大叔的文章,了解到时间的记录方式也是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过程,寻求“一步到位”的时间记录方法是不可取的。初次时间记录必须做到简单快捷,否则就得是“坚持做时间记录”。
不记录不知道,一记录才发现从早到晚的日程里,那么多时间浪费在无效的工作、无聊的等待、无谓的闲话里,对时间支出有了总体的印象,现在总算是知道浪费在哪里了。
我高估了自己的时间利用率,特别是对自己学习、工作时间做出误判。本来以为自己足够努力,可真正开始时间记录后,才发现一天中真正花在有意义事情上的时间少的可怜,一不小心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尤其是在自认为很忙的工作时间,有很大一部分浪费在没有价值的上网或闲聊上。
为了保证随时记录时间,随身带纸笔,做了什么随手记一下,然后晚上整理,花不了五分钟,但是收获是巨大的。目前对记录时间开始有隐约的焦虑感。应对这种焦虑,我通过统计自己每周用于读书的时间,分析自己的阅读时间段,找到哪些时段可以增加更多的阅读时间,提高时间利用的效率。
1、通过时间记录,了解时间的流向,是时间管理的第一步。
时间记录小有成效:一年200本书的目标,乍看是很难完成,为了完成就需要了解自己阅读的速度,我是在记录时间消费的过程中了解了自己看书的速度,知道阅读速度后就可以大约算出看一本书需要多久,算出每天需要的阅读时间。现在对于阅读的时间,没有之前的忧心忡忡了。
2、道德上的禁令?一个人在什么地方有权使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在什么地方无权滥用。在这方面,柳比歇夫为自己订出了一些道德上的禁令,规定了使用时间的道德限度。对我们来说,将时间与什么联系在一起会作出有价值的时间统计,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3、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我理解为:有价值的时间统计,是建立在有目标的基础上的。问问自己远大的目标是什么?
4、【我的时间守则】时间消费记录暴露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时间是不规律的,没有强大的自律能力。
柳比歇夫的时间守则: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不承担紧急的任务;累了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睡的很多,10小时左右;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期望通过对时间的认识,对于时间消费的记录与时间统计法的时间,可以探索出自己的时间守则。
5、【怎样应用时间统计法】(向自己汇报使用时间的状况)
“时间消费记录表”的记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实体化,想要珍惜时间的感觉更加强烈,应用时间统计法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不管我们视时间为敌、还是为友,只要我们拥有利用好时间的意愿,首要就是全面了解自己的时间开销,知道自己『浪费了多少、怎么浪费的、为什么浪费的,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或者向往成为像柳比歇夫这样卓有成就的人,但每个人都必定无法对时间之存在视无不见。所以即使我们没有宏图大志,柳比歇夫所创造的时间统计方法,仍然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与时间相处』的方法。甚至可以说,『事实上柳比歇夫也没有建树丰功佳绩,可他的建树要比功绩的意义更为重大——那就是过得很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