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洗山”茶
武夷茶树品种甚杂,尤其菜茶之中,因用实生繁殖,品种混杂更甚,茶农植茶均十数株一丛。一丛之中,鲜叶之萌发,先后不齐,一园中之茶树,常需分数十次采摘,尚不能全数采完,前后时间相差有达四十余日者。茶季开始,每厂茶工甚多,须于大部分茶青采完时,即遣散茶工,以免闲来无事,坐食亏累,故武夷有“洗山”茶之采摘。所谓“洗山”,即于首春茶下山后,茶园中尚有若干开叶特别迟缓之茶株,通常于制茶结束后三五日或八九日间伸叶,包头顾及成本,自不忍弃于山场而不采,故尚留用茶工三五名(多属各厂长工),每日分派走遍山场,逐株采摘。采至相当数量,再由茶工运回,交由包头或二手做青茶师,稍事萎凋制作后放入室内发酵。晚饭后即由茶工合力炒制,其炒揉、焙制、拣簸等等,均由包头与茶工分别工作,较大量制作时为简便,每日采制数量亦无一定。此所谓“洗山”茶也,大都是三五日内即可采完,数量无多。如可产正茶千斤之岩,其“洗山”茶仅可得三四十斤。“洗山”茶可无须交庄,包头可自行变卖,但若交庄,庄主亦得照收,并以正茶给予包价。“洗山”茶之品质比正茶当为低劣,因品质杂乱,即全山迟开叶之茶种,均合并采制,且制作时无正茶之认真而有程序。
【妞注】
十四节不属于成熟可用的制茶技术,产茶地区的人都喜欢把茶等同价值,所以好茶是用来赚钱的,造好了就要卖掉。自己喝的茶就像十四节那样都是老嫩不一致的‘洗山茶’,因为大规模的采摘后零星剩得的茶多在口感上参差不齐,制作也都无法一鼓作气,大多都是工人自己拿回去当作日常饮料,这比起喝茶梗来说要好许多了。但其实这些粗茶有时候大杯喝的时候挺好喝的,尤其是劳作过后从土窑烧的水壶里倒出来浸泡了一上午的茶梗或者粗茶。在没有更多时间的时候,这样喝茶往往爽快利落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而日本茶道那种从头到尾的仪轨,则特别适合天天都有性命之忧的武士作为放松身心、调养心性的平衡过程而存在。
今天去听了一天考古学家们的各种论文报告。其中有的晦涩,有的灵光乍现。总的都是讲人类早期文明的。比起那些成型的学术严谨,茶还远远不够。比起自我的修养,茶道也远远不够。今天看日本茶跟中国茶的区别,其中讲到产销关系,日本是以销定产,农学家跟商家经常研究市场情况,调查研究消费者的爱好需要后决定销售包装的花色以及产品类别;我国则喜欢以产定销,稀罕个创新,个性引领消费潮流,则往往让市场变得混乱异常。白天听着考古教授们的各种‘温和’‘毫无定论’的讨论,获益良多。刚刚写道本段结束的时候一位叔给我发了这么句话:“墨子虽能独任,奈天下何?”接着,又陷入墨子跟飞鸢的遐想中。就这些,大家晚安。
(林馥泉·虎妞 本文转自扫叶山房)